魯迅與林語堂曾是患難之交,後為何發展到當眾大吵,互罵畜生

魯迅一生與之決裂的人不少,林語堂就是其中一位,以至於很多喜歡魯迅的人都討厭林語堂。在一個飯局上,幾位廣東作家講粵語,林語堂故意開玩笑,說了幾句英文。魯迅極為不悅:“你是什麼東西!難道想用英語來壓中國的同胞嗎?”此話一出,場面極其尷尬。

魯迅與林語堂曾是患難之交,後為何發展到當眾大吵,互罵畜生

兩人最大的一次衝突發生在1929年8月底。北新書局老闆特意宴請魯迅,林語堂也在座。席間,老闆說魯迅的一個學生挑撥魯迅與自己的關係,林語堂也附和了一陣。魯迅頓時火冒三丈,“直斥之,彼方爭持,鄙相悉現”,兩人連“畜生”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

透過朋友的疏通,魯迅後來也明白自己誤會了林語堂,兩人有過和解。1934年,林語堂放棄《論語》半月刊、創辦《人間世》,魯迅還曾參加了慶祝宴會。然而,長期埋藏在心底的隔閡不會輕易消失,不久,兩人再度鬧翻,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很少人知道,魯迅與林語堂曾經非常親近。1925年,女師大事件爆發,同為北大教授的魯迅和林語堂發聲批評軍閥的殘暴,同情、支援學生的抗爭。當年年底,魯迅兩次寫信向林語堂約稿,彼此開始了交往。林語堂發表了多篇文章抨擊專制政治,與魯迅相呼應。

魯迅與林語堂曾是患難之交,後為何發展到當眾大吵,互罵畜生

1926年1月,林語堂又發表了一幅諷刺漫畫,題為《魯迅先生打叭兒狗圖》—圖中的魯迅手持竹竿猛擊落水狗,林語堂由此得罪了當權者,不時有軍人打扮的人在他家門口溜達,美其名曰“保護”,實際是監視。其時,報紙上流傳著一張北洋軍閥政府準備通緝的名單,林語堂、魯迅都名列其中。林語堂生性有些膽小,在友人家躲了三個星期後,赴廈門大學執教。穩定下來之後,他又邀請魯迅同去廈大工作,魯迅痛快地接受了邀約。1927年後,林語堂、魯迅又先後來到上海,兩人也曾多次見面。

其實,魯迅與林語堂在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上沒有太大的區別。魯迅是堅定的愛國者,林語堂也有著濃郁的家國天下情懷。20世紀30年代中期,林語堂雖然提倡幽默小品,卻從未忘卻現實的風雨,認為面對國難,決不能奴顏婢膝、彎下脊樑。1936年初,在賽珍珠的反覆邀請下,林語堂全家赴美,仍不忘時刻關注國家命運。他寫《京華煙雲》就是為了“紀念全國在前線為國犧牲的勇男兒”,並發表《中日戰爭之我見》等文章,指出中國必勝,號召所有的中國人團結起來。他還支援夫人出任紐約華僑婦女組織的救濟會副會長,為抗戰募捐、收集物品;1940年5月,他在重慶購入一所房子,後將房子捐贈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魯迅與林語堂曾是患難之交,後為何發展到當眾大吵,互罵畜生

所以,魯迅與林語堂分道揚鑣不是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魯迅出身於破落的官僚家庭,從小飽受他人的白眼,性格比較激烈,對什麼事看不慣就加以炮轟;林語堂出身於傳教士家庭,並未受過太多的歧視,性情比較溫和,待人和藹。用林語堂自己的話說就是“魯迅誠老而辣,而吾則嚮慕儒家之明性達理”,加之魯迅晚年轉向無產階級文學,而林語堂則喜歡王爾德的《藝術的批評》之類,性格、文藝觀上的巨大差異最終導致了他們的隔閡。所以,喜歡魯迅的人不必討厭林語堂,喜歡林語堂的人也不必排斥魯迅,畢竟他們的愛國心是一樣的。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方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