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歐陽修《生查子》,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歐陽修《生查子》

含羞整翠鬟,得意頻相顧。雁柱十三絃,一一春鶯語。

嬌雲容易飛,夢斷知何處?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讀歐陽修《生查子》,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此詞《類編草堂詩餘》卷一、《草堂詩餘雋》《蓼園詞選》均誤作張先詞,《全宋詞》列為歐陽修作,今從之。詞中以男子口吻,寫一女子彈箏,不僅表現了高度的彈箏技巧,而且抒發了愛情與離愁,是一首聲情並茂、意味雋永的詞中小品。上闋描寫從前女子在與情郎相聚時彈箏的情景。這時她心中充滿了歡樂的感情,指下流動著明快的旋律。下闋描寫女子在愛人遠去之後彈箏,所以情深而調苦,弦急而意亂,表現了孤單而寂寞的情懷。兩兩對照,前喜後悲,感情的發展極有層次,音樂也相應地被推到了高潮。

讀歐陽修《生查子》,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詞的起句好似一個特寫鏡頭,先亮出這位女子的嬌容憨態。此時她坐在箏前,身旁彷彿站著一位英俊少年。在彈箏之前,她嬌羞怯怯,理了理美麗的頭髮。“含羞”二字,令人想像到她的兩頰此刻正泛起朵朵紅雲。“整翠鬟”三字,則把她內心深處一股不可名狀的激動感情反映出來。從這些細節描寫上可以看出,這位女子尚處於豆蔻年華,和這男子的相會也只是初次而已。唐宋詞中往往以細節描寫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如馮延已《謁金門》雲:“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秦觀《浣溪沙》雲:“照水有情聊整鬢,倚闌無語更兜鞋。”既形象,又生動。人物內心,儘管難奈、難堪,百無聊賴,但若不透過“手挼紅杏”、“照水整鬢”、“倚闌兜鞋”,這些細微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動作,就不足以顯示出來。因此前人對這種寫法評價極高,說是“即令閨人自模,恐未到”(沈際飛《續草堂詩餘》)。“得意頻相顧寫這女子彈箏時已進入音樂所規定的意境。她的感情已和箏聲融成一片,忘記了方才的羞怯。彈到得意之時,情不自禁地回眸一顧,看一下站在身旁的少年。讀詞至此,那女子彈箏的動作以及得意的神情,幾乎躍入我們的眼簾。她是一個活生生的富有感情的人物。她那頻頻回顧的眼波,似乎有些自矜,也似乎在觀察那位少年的反應——他是不是賞音,是不是知己。用現在的話說,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現了演奏者與欣賞者的感情交流顯得非常生動準確。

讀歐陽修《生查子》,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詞至“雁柱”二句,始具體地描寫箏形,摹擬箏聲。唐宋時箏上用以張弦的柱子有十三根,斜列如雁行,故稱“雁柱”。唐人路德延《小兒》詩云:“簾拂魚鉤動,箏推雁柱偏。”即指此。詞人描寫箏形,不作瑣碎的刻畫,只抓住最富有特徵的細節,以“雁柱十三絃”一語概之,即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一一春鶯語”,則是以鶯聲擬箏聲。白居易《琵琶行》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韋莊《菩薩蠻》雲:“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似為此句所本,不過原來是形容琵琶聲,現在移來摹擬箏聲罷了。綜合起來看,前一句以雁行喻箏柱,後一句以鶯語狀箏聲,無論在視覺上、聽覺上都令人感到十分優美。而“十三”、“一一”兩組數字,又使人覺得女子的十指在一一按動箏弦,輕攏慢捻,很有節奏。隨著十指的走動,弦上發出美妙的曲調,像“嚦鶯聲溜的圓”(《牡丹亭·遊園》)。句中著一“語”字,進一步擬人化,好像這弦上發出的聲音,似“暱暱兒女語”訴主人翁的心曲。而這心曲又是愉快的、歡悅的,象徵著他們的愛情生活十分美滿。

讀歐陽修《生查子》,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傾下闋寫而今兩情隔絕,悽苦難禁。“嬌雲”語本宋玉《高唐賦》:“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用了這則典故,多半暗示他們在彈箏之後有過短暫的幽會,然而好景不長,著以“容易”二字,說明他們的分別是那樣的輕易,那樣的迅速,其中充滿了懊惱與悵恨,也充滿了憐惜與懷念之情。“何處”承上而言,表明他們的歡會宛如陽臺一夢。從語氣上看,此刻的男子似乎在尋尋覓覓,企圖在重溫舊夢,然而鴛魂縹緲,夢境依稀,一覺醒來,仍被冷冷清清的氛圍所籠罩。前人對此評價極高。明人李攀龍說:“依依在飛雲暮雨中,此景描得迫切。”便指出了這一特點。

讀歐陽修《生查子》,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結尾二句在景語中寓有無限情思,詞中人物的感情,伴隨著強烈的音樂氣氛,被推向高潮。此刻時已黃昏,主人翁深院獨處,諦聽著窗外的雨聲。但從全詞的意脈來看,這乃是兼以雨打芭蕉虛擬箏聲。清人黃了翁說:“次一闋寫別後情懷,無限悽苦,胥以箏寓之。”頗中肯綮。陣陣急雨敲打著芭蕉,既摹寫出急驟的箏聲,也反映了主人翁迫促而又煩躁的情緒。而絲絲細雨,若斷若續地灑在芭蕉上,則又透露了箏聲中帶有幽咽悽清的況味。這是詞中男子在回憶中產生的錯覺,也是他煩躁不安心情的寫照,同時也表現了他孤棲時寂寞悽清的情懷。這種或徐或疾的聲音,最易觸動人們的愁思。所以黃了翁又說:“凡遇合無常,思婦中年,英雄末路,讀之皆堪淚下。”李清照《添字醜奴兒》寫雨打窗前芭蕉雲:“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就是很好的例證。

讀歐陽修《生查子》,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這首詞中無論寫窗前雨打芭蕉也好,或是以之摹擬箏聲也好,都做到虛實相生,情景交融,蘊有深永的情味,耐人尋繹。這首詞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一是巧妙地運用了哀樂對比:上片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洋溢著明快的節奏;下片則情深調苦,表現了孤單寂寞的悲哀,以樂景反襯哀情,所以這悲哀更易感染讀者。二是虛實相應:詞中正面描寫彈箏的女子,而以一英俊少年作側面陪襯,上片寫這男子隱約在場,下片則寫女子在回憶中出現,虛實相間,錯綜續寫,詞中的情景就不會顯得單調。三是善於運用比喻:如以“雁行”比箏柱,以“鶯語”擬箏聲,以“嬌雲”狀遠去的彈箏女子,以雨打芭蕉摹箏中的哀音,或明比,或暗喻,都增加了全詞的形象性和藝術魅力。

讀歐陽修《生查子》,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最後一點是在結構上採用了跳躍式的過渡形式。按照生活邏輯,上下片之間,應該有歡會,有餞別,可是詞人卻一筆帶過,沒有正面描寫。他所著力刻畫的只是初會和別後兩個階段,因而顯得筆酣墨暢,婉曲動人。這些特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