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家學說對後世有哪些啟發作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化說者

孔子的儒家學說對後世有哪些啟發作用?

(本文插圖均由文化說者作)

子貢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一個全才,掛四國相印,又是富可敵國的商人。在那個時候,一個既有錢又有才,而且大權在握的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人的景仰,就連一國之君都要免他君臣之禮,而只行賓主之禮。為了得到他的青睞,那些貴族大夫主動向他獻媚。甚至有幾個大夫為了拍馬屁抬他,去貶低他的老師孔子,被他毫不留情地怒了回去。

為什麼他對貶低老師的人很氣憤呢?他認為是老師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他將這些道理應用到生意中來,才使他成為了一名大商人。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子貢家族世代經商,而且他身居國都朝歌,商業氣氛很濃,這是他經商成功的關鍵原因。有一個例子:子貢十七歲時跟孔子求學周遊列國,他看到吳國將遠征齊國,夫差在全國強徵絲綿,以供軍隊禦寒使用。他料定吳國絲綿會緊缺,價格會大漲。於是,他趕緊派人在魯國大量購買絲綿,快車運往吳國。果然,貨物一到,馬上被搶購一空,他因此大賺了一筆。這次生意並不是孔子出的主意,是他看到了商機,與孔子有什麼相干呢?

孔子的儒家學說對後世有哪些啟發作用?

子貢卻不這樣認為。那麼,孔子教會了他什麼東西呢?我們在《論語》中看到很多孔子與子貢的對話。那些精彩的對白,無不閃耀著孔子的智慧光芒,並惠及子孫後代。

子貢問孔子怎麼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還有軍備充足,並贏得百姓的信賴,就可以治理好。”

子貢說:“如果說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項,你認為是哪一項呢?”

孔子答:“去掉軍備吧。”

子貢又問:“這其中的兩項,還不得不去掉一項,又該選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糧食。”

子貢有些詫異地問:“去掉糧食?”

子貢的言外之意是,沒有糧食百姓受餓,如何立國?

孔子肯定地說:“人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信任,那國家才真的無法站立。”

孔子經常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一個君子珍惜的是道義,而小人只懂得利益。子貢天賦很高,他從孔子的話中悟到:“信”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在商場不一樣重要嗎?

孔子的儒家學說對後世有哪些啟發作用?

孔子瞭解子貢的缺點,多次提醒他要“恕”。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子貢謹記老師的話,處處以禮待人,謹守信義,不損人利己,給別人提供的商品值得信賴,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後世很多人對孔子的話不以為然,有些人認為,這些妙言警句漂亮話有什麼價值?儒家這一套虛偽的話,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現代很多人把孔子與其差不多時代的希臘蘇格拉底來比較,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是啟發式地教育,根本不去定義對錯,從不標榜自己的話是絕對真理,而是讓學生在對話中鍛鍊邏輯思維能力。他們認為,西方哲學家啟蒙和推動了工業革命,帶來了科技的飛速發展;而中國的儒道釋卻恰恰相反,歷代文人墨客把他們奉為圭臬,是他們阻礙了自清代以來中國的工業革命。

其實這些話不完全對。儒家思想雖然在中國流傳了二千多年,可是,又有幾人能真正領會其思想智慧?有些人誇誇其談領會了,領會到什麼程度?千百年來,又有幾人做到“朝聞道,夕可死”地去踐行?特別是到了清明時期,還指望有人嘴裡說著儒道釋這些深奧智慧的言語,心中想的是個人利益,去與西方那些不只顧眼前利益而心中有信仰的人較量?拿現代的成功學來說,子貢聽了孔子的話,以“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不也是成為了最早的成功商人?信孔子儒家說學,唐宋時期不也萬國來朝?拿到現代社會交往中,儒家的信義理論不也是很重要的內容嗎?當然,清明後期,有的人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並不像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樣謙虛,而是自高自大、固步自封,你不落後才怪。中國近代落後的原因諸多,但把落後怪罪於孔子的儒家學說,真是豈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