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愛忘事?竟是因為胰腺多個小腫瘤在“躲貓貓”

低血糖?愛忘事?竟是因為胰腺多個小腫瘤在“躲貓貓”

曾接受過“胰島素瘤切除術”的患者在2年後再度出現低血糖、健忘等症狀,原來是其胰腺組織內仍藏有多達10枚微小腫瘤所致。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內分泌科、超聲醫學科、核醫學科及北部胰腺外科運用一系列新型檢查手段,成功定位隱匿在患者胰腺的多枚微小胰島素瘤,併為其實施了“腹腔鏡下胰腺次全切除術”,順利摘除含多發胰島素瘤的胰腺組織。患者目前已順利康復出院。

59歲的陳女士曾在2年前因心慌、頭暈、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狀在外院就診,被診斷為“胰腺佔位;低血糖症”,並接受了“開腹胰腺腫瘤切除術”,切除了4個胰島細胞瘤。今年4月,陳女士因右手手指發麻來到上海市一醫院南部內分泌科主任劉芳的專家門診求助。經過查體和問診,劉芳發現陳女士體型肥胖,記憶力減退明顯,空腹血糖為3。0mmol/L,胰島素水平高於正常,考慮低血糖症,結合過往病史,懷疑仍可能有胰島素瘤存在,於是立即安排其住院接受進一步診治。

入院後,內分泌科團隊趙立主任醫師、李娜副主任醫師、姚霜霜醫師、任文倩醫師等對患者進行了動態血糖監測,發現其指尖血糖在2。5-5。0mmol/L之間波動,夜間和凌晨有嚴重低血糖(<2。8mmol/l),且其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理解力低,情緒也不穩定。治療團隊又按照低血糖症診療規範為患者完善了各項相關檢查。結果顯示,陳女士的皮質醇、甲狀腺激素、垂體激素等升糖激素無明顯缺乏,做飢餓試驗5小時餘即出現低血糖(1。8mmol/l),此時胰島素釋放指數仍高達1。44(正常低於0。3)。由此可以確認,陳女士反覆發作的低血糖和相應的智力、記憶力下降是由於胰島素瘤所致。

診斷已明確,但胰島素瘤在哪裡呢?患者2年前已行胰島素瘤切除術,為何再次出現胰島素瘤症狀?難道是前次手術並未完全切除病灶?因此,定位診斷成了此次治療的重中之重。為了發現在患者體內“躲貓貓”的胰島素瘤,劉芳主任組織了MDT討論和全院大會診。除了常規的胰腺增強CT/MRI外,治療團隊不僅為陳女士加做了胰腺超聲造影,還運用了核醫學科的新技術——“18F-奧曲肽PET/CT雙顯像技術”協助進行定位診斷。

在仔細完備的檢查下,隱匿在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瘤終於無所遁形。陳女士的胰腺頸、體、尾均發現有小腫瘤,體積從0。3*0。5cm到0。7*0。8cm不等,大大小小加起來竟達10個之多。腫瘤定位已經明確,下一步就是手術治療。在與家屬充分溝通告知病情,並幫助陳女士穩定血糖,控制血脂、血壓後,胰島素瘤MDT團隊無縫銜接,將陳女士轉至北部胰腺外科病房,由胰腺外科(北)主任龍江團隊接手後續治療。

由於陳女士體內的胰島素瘤數量多,分散在胰腺頸部、體部和尾部,且患者本人體型肥胖,伴有高血壓,又是二次手術,此次手術的難度很大。為了使患者所受創傷更小、恢復更快,龍江團隊在充分討論後決定迎難而上,透過腹腔鏡微創方式為陳女士進行胰腺次全切除術。

手術當日,手術團隊在陳女士腹部打上3個1釐米大小的孔洞,透過腹腔鏡進行手術。果不其然,患者腹腔內的網膜組織與腹壁、肝臟下緣、胃壁廣泛粘連,脾臟與左側肝緣、胃前壁同樣存在粘連,這使得手術難度大幅上升。手術團隊在仔細分離粘連後,運用腹腔鏡下超聲引導,準確定位,順利切除了患者體內含多發胰島素瘤的胰腺組織。術後,患者低血糖警報很快解除,血糖迅速回升。不久後即在內分泌科的協助下康復出院。動態血糖監測觀察隨訪結果顯示,患者再未出現低血糖情況。

胰島素瘤是一種來源於胰島β細胞的內分泌腫瘤,發病率低,既往報道中90%以上為單發,如陳女士這樣的多發胰島素瘤極為罕見。胰島素瘤會持續分泌過量的胰島素,引起以低血糖為主的一系列症狀,久之會損害腦組織,發生意識障礙、精神異常,嚴重時甚至會威脅生命。劉芳提醒,雖然95%以上的胰島素瘤為良性腫瘤,但如果未及時診治,長期處於低血糖狀態可能對腦細胞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手術切除是根治胰島素瘤的唯一方法,如能早期診斷並儘快手術,絕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

通訊員 胡楊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