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易激易怒是青春期的“躁動”?心理專家:並非如此

孩子易激易怒是青春期的“躁動”?心理專家:並非如此

大皖新聞訊 易激易怒是不是“青春期”的躁動?身體不適是否為“老年期”的常態?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專家提醒,青少年的抑鬱並不總是表現出悲傷的樣子,相反,易激惹、憤怒以及躁動不安有可能是他們最明顯的抑鬱症狀。

此外,抑鬱狀態是老年階段常見的情緒反應,但常被睡眠障礙、食慾減退和複雜多樣的軀體不適感掩蓋。只有提高對自身心理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早識別,儘早求治,才能更好地維護身心健康。

初一女生被診斷為“青少年抑鬱”

甜甜升初一後,覺得學習有些吃力,上課也難以集中注意力,成績下降厲害。父母責罵幾次後,她變得沉默少言,鬱鬱寡歡。性格一向溫順的她還變得很暴躁,甚至跟父母頂起嘴。她多次流露出不願上學的想法,還跟父母提過想看一看心理醫生,被父母全然回絕。父母認為甜甜正值青春期,加上學習壓力大,情緒波動很正常,不可能有什麼心理問題,多帶她出去放鬆放鬆就好了。直到後來,母親偶然在甜甜的胳膊上發現數道刀劃的血痕,才意識到事態嚴重,趕緊帶她前往醫院就診。甜甜被診斷為“青少年抑鬱”。

在很多人看來,易激易怒只是“青春期”的躁動,其實並非如此。合肥四院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何孔亮表示,對於心理問題,成年人通常可以自己尋求幫助,但青少年需要他們的家長、老師或其他監護人認識到他們的處境並帶他們尋求所需要的幫助。而這往往又並不容易。很多心理問題在早期易被掩蓋和忽視。就如甜甜一樣,青少年的抑鬱並不總是表現出悲傷的樣子,相反,易激惹、憤怒以及躁動不安有可能是他們最明顯的抑鬱症狀。

抑鬱狀態是老年階段常見的情緒反應

今年初,張阿姨聽到身邊老姐妹們體檢查出了不好的結果,感到非常擔心。雖然她自己的體檢結果一切正常,但當晚張阿姨就失眠了,她不停感嘆:“人老了,真的一年不如一年了。今年的體檢雖好,但是明年又會怎樣呢?”

數月後,朋友們發現張阿姨變了——愁眉不展,胃口不開,少了許多言語。而她自己也總說胸悶氣短,後背痠痛,沒有精神。多次前往醫院,胃鏡 、腸鏡、磁共振等等做了個遍,也沒查出身體不適的原因。直到在專科醫院,才被確診為“老年抑鬱”。

合肥四院老年心理科主任醫師孔曉明表示,抑鬱狀態是老年階段常見的情緒反應,但常被其他主訴掩蓋,包括睡眠障礙、食慾減退和複雜多樣的軀體不適感。患者常感到全身不舒服,但到醫院檢查大多沒有明顯異常,易造成診斷困難,延誤治療。

如有這些徵兆需及時就醫評估與診斷

何孔亮介紹,心理狀態不是隻有“健康”或“不健康”兩種對立的狀態,而是一種連續的狀態。從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到嚴重的心理疾病之間有一個廣闊的過渡帶,心理完全健康和完全不健康的人都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處於中間區域。

在心理健康狀態中,人們能夠積極、樂觀、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自己能夠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處於中間狀態時,也會遭遇情感困惑、衝突和煩惱,但在自己、朋友以及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可以較好解決;而處於心理疾病的不健康狀態中,單靠自己或家人無法有效解決問題,需要前往專業機構接受專業醫生的規範化治療。

“及早識別、及早尋求專業幫助,對於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均十分重要。”何孔亮提醒,如果出現以下徵兆,應及時就醫評估和診斷:個性發生改變,人際交往遇到障礙;出現查不清楚原因的軀體痛苦;工作、學習和注意能力明顯下降;出現反常的、不可控制的行為或情緒變化;出現荒唐怪誕的思維或令人不解的語言等;多疑,懷疑周圍的人都在議論他或者害他;出現自言自語自笑、過分冷淡,寡言少語等;無故衝動傷人、毀物或自殺、自殘;睡眠不好等。

心理疾病可防可治,重在理解和共助

人們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於對疾病的不瞭解。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乃至康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有良好的愈後,並能有效預防復發。

何孔亮表示,對於個體來說,需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尋求科學、健康的解壓方法;出現心理問題應積極尋求幫助,到專業機構進行評估和診斷,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接受心理諮詢、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等。

對於家庭來說,家人應當給予患者理解和支援,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寬鬆的生活環境,多學習瞭解相關精神心理學知識,做好家人心理健康狀態的監測工作,以期早識別、早發現,配合醫生做好治療和康復。對於社會來說,各界需普遍提高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水平,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為心理問題的早期識別、患者的康復和迴歸社會營造良好的環境。

朱世玲 周潔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安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