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紫蘇,在我國已有

2000

多年的栽培歷史,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葉、莖、籽均可入藥。

屬於第一批被中國衛生部確定的既是食品又具有醫藥保健功能的物質,可以開發出多種保健食品,在醫藥、食品工業上具有廣泛的用途。

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相傳

紫蘇之名由神醫華佗所取。相傳華佗因見水獺食魚之後不適,食一葉色紫之草而緩解。後用此草救了過食螃蟹之人,取名

“紫舒”,意為吃了讓人腹中舒服。後人因為字音相近,又屬草類,將其叫作“紫蘇”。

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紫蘇在很多藥典中都有記載,今天小編就把紫蘇各個部位的作用一一列舉出來

紫蘇葉

紫蘇葉(《藥性論》)

1、【異名】蘇葉(《本草經集註》)。

2、【性味】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

②《千金·食治》:“味辛,微溫,無毒。”

③《本草衍義》:“味微辛甘。”

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3、【歸經】入肺、脾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陰、太陰,足陽明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4、【功用主治】發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並能解魚蟹毒。

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本品能發散表寒,開宣肺氣,可與生薑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朴同用。又用於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用於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薑,白芷煎服。

①《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②孟詵:“除寒熱,治冷氣。”

③《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並(治)一切冷氣,止腳氣。”

④《本草圖經》:“通心經,益脾胃。”

⑤《履巉巖本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

⑥《滇南本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⑦《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

⑧《本草逢原》:“能散血脈之邪。”

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5、【名家論述】①《綱目》:“紫蘇,近世要藥也。其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芎窮、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溼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

②《本草匯言》:“紫蘇,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花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一物有三用焉:如傷風傷寒,頭疼骨痛,惡寒發熱,肢節不利,或腳氣疝氣,邪鬱在表者,蘇葉可以散邪而解表;氣鬱結而中滿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氣上逼,腹脅脹痛者,蘇梗可以順氣而寬中;設或上氣喘逆,蘇子可以定喘而下氣。痰火奔迫,蘇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者所用不同,法當詳之。”

③《藥品化義》:“紫蘇葉,為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洩,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及瘧疾初起,外感霍亂,溼熱腳氣,凡屬表症,放邪氣出路之要藥也。丹溪治春分後溼熱病,頭痛身熱,脊強目痛,鼻幹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風,發汗解肌,其病如掃。取其辛香,以治抑鬱之氣,停滯胸膈,入分心氣飲,開心胸鬱熱神妙。如寒滯腹痛,火滯痢疾,溼滯洩瀉,少佐二、三分,從內略為疏表解肌最為妥當。參蘇飲治虛人感冒風寒,方中一補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義,減去人參,或服之不應,或邪未散而正氣先虛。”

④《本草乘雅半偈》:“(紫蘇)致新推陳之宣劑,輕劑也。故主氣下者,可使之宣發,氣上者,可使之宣攝。葉則偏於宣散,莖則偏於宣通,子則兼而有之,而性稍緩。”

⑤《長沙藥解》:“蘇葉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衝逆,擴胸腹而消脹滿,故能治胸中瘀結之證而通經達脈,發散風寒,雙解中外之藥也。”

⑥《本草正義》:“紫蘇,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洩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今人恆以莖、葉、子三者分主個症。蓋此物產地不同,形狀亦別,多葉者其莖亦細,而莖杆大者,則葉又少,故分析辨治,尤為精切。葉本輕揚,則風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閉,宣通肌表,洩風化邪,最為敏捷。莖則質堅,雖亦中空,而近根處偉大豐厚,巨者徑寸,則開洩裡氣用之,解結止痛,降逆定喘,開胃醒脾,固與開洩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則滑利直下,降氣消痰,止嗽潤肺,又是別有意味。此今人選藥之密,已與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謂非藥物學之進境者。”

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紫蘇梗

紫蘇梗(《本草蒙筌》)

1、【異名】紫蘇莖(《雷公炮炙論》),蘇梗(《藥品化義》),紫蘇杆(《湖南藥物志》)。

2、【性味】辛甘,微溫。

①《綱目》:“辛,溫,無毒。”

②《藥品化義》:“味甘微辛,性微溫。”

③《本草崇原》:“氣味辛,平。”

3、【歸經】《藥品化義》:“入脾、胃、肺三經。”

4、【功用主治】理氣,舒鬱,止痛,安胎。治氣鬱,食滯,胸膈痞悶,脘腹疼痛,胎氣不和。

①《本草圖經》:“宣通風毒。”

②《本草蒙筌》:“下諸氣略緩,體稍虛者用宜。”

③《本草通玄》:“能行氣安胎。”

④《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⑤《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氣,和血,解鬱,止痛,定嗽,安胎。”

5、【名家論述】①《藥品化義》:“蘇梗,能使鬱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入安胎飲,順氣養陰;入消脹湯,散虛脹滿。”

②《侶山堂類辯》:“紫蘇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蓋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血脈疏通,則食飲自化。《經》雲,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下血,通其絡脈,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

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紫蘇子

紫蘇子(《藥性論》)

1、【異名】蘇子(《本草經集註》),黑蘇子(《飲片新參》),野麻子、鐵蘇子(《江蘇植藥志》)。

2、【性味】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

②《藥性論》:“無毒。”

3、【歸經】入肺、大腸經。

①《藥品化義》:“入肺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4、【功用主治】下氣,清痰,潤肺,寬腸。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秘。

①《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②《藥性論》:“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溼風結氣。”

③《日華子本草》:“主調中,益五臟,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膈,止咳,潤心肺,消痰氣。”

④《本草衍義》:“治肺氣喘急。”

⑤《綱目》:“治風順氣,利膈寬腸,解魚蟹毒。”

⑥《本草通玄》:“治蛇犬傷。”

5、【名家論述】①陶弘景:“蘇子,主下氣,與橘皮相宜同療也。”

②《綱目》:“蘇子與葉同功,發散風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

③《藥品化義》:“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降而且散,故專利鬱痰。咳逆則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膈熱則痰壅,痰結則悶痛,以此豁痰散結。《經》雲,膻中為上氣海,如氣鬱不舒,及風寒客犯肺經,久遏不散,則邪氣與真氣相持,致飲食不進,痰嗽發熱,似弱非弱,以此清氣開鬱,大為有效。”

④《本草述》:“每言蘇子下氣之功勝於葉者。蓋葉、莖、子俱能和氣,但葉則和而散,莖則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細審之。”

⑤《本草匯》:“蘇子,散氣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諸氣,定喘痰有功,並能通二便,除風寒溼痺。若氣虛而胸滿者,不可用也,或同補劑兼施亦可。”

⑥《本草逢原》:“諸香皆燥,惟蘇子獨潤,為虛勞咳嗽之專藥。效能下氣,故胸膈不利者宜之,與橘紅同為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

⑦《醫林纂要》:“蘇子功用略同紫蘇莖葉,能潤心舒肺,下氣消痰,除咳定喘,利膈寬腸,溫中止痛。凡用子用仁,皆有潤意,辛尤潤。肺過斂,則氣上而不行,辛瀉肺,則斂者開而氣順矣。凡下氣者,言順氣也,氣順則膈利,寬腸亦以其潤

紫蘇的藥典記載(超全,建議收藏)

節選自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