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說起中國的戲曲你最先想到什麼?

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是按地域分的四川川劇、廣東粵劇、陝西秦腔、福建閩劇、江蘇崑劇?

還是按朝代分的先秦俳優、漢代百戲、唐代參軍戲、宋代雜戲、南宋南戲?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在上面一系列中國戲曲種類中,出於

江蘇崑山的崑劇

似乎並不突出,可實際上在幾百年前它曾是中國當仁不讓的國劇,如今更是公認的中國戲曲“百戲之祖”。

一、一枝獨秀的崑曲

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都有各自抒情的方式。

元代時期:

中國南方逐漸興起一種被稱作“南戲”的戲曲劇種。當時

蘇州崑山(今崑山市)

有一位文人叫顧堅,他“精於,善作古賦”,將南戲與地方方言相融合

,首創一種新的聲腔。因地處崑山(今崑山市)又名“崑山腔”

。“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這也是目前

有關崑曲的最早記錄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崑山千燈鎮顧堅紀念館

雖然崑山腔始於元末明初,但“止行於吳中”。當時崑山腔僅在地方語言與其他南戲聲腔有區別,表演藝術上還未形成獨特的風格。所以這一時期可以說是

崑曲的萌芽期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崑山腔演出圖(明崇禎刊本《荷花蕩》插

明代嘉靖年間:

音樂家魏良輔

憤南曲之訛陋

”,花費數年潛心鑽研戲曲,大膽創新,終集南北曲之大成,將崑山腔改造成新的聲腔。這種腔調委婉細膩、清遠柔美,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糰,所以被稱作“

水磨調

”。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崑曲博物館魏良輔像

之後,魏良輔對“水磨調”的演唱技法進行了系統總結,新腔很快在蘇州地區流行,並被確立為

南曲聲腔的正宗

。“水磨調”的聞名也為魏良輔贏得了崇高的地位,他因此被奉為“

聲場秉為曲聖,後世依為鼻祖”,又稱“樂聖/曲聖”

隨著崑山“水磨調”的流行,許多文人選定這一聲腔進行劇本創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梁辰魚的《

浣紗記

》,以及湯顯祖的《

牡丹亭

》。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浣沙記》

明萬曆初年《浣紗記》作為專為崑曲創作的第一部傳奇作品問世,並被搬上舞臺。標誌著作為戲曲劇種的

崑曲藝術真正“呱呱墜地”了

同時帶動了一些文人劇作家們有意識地為崑曲創作劇本,《度曲須知》對此描述說:“名人才子,踵《琵琶》《拜月》之武,競以傳奇鳴;詞山曲海,於今為烈。”

眾多作品中,要數

湯顯祖的《牡丹亭》

聲望最高,這部劇被譽為崑曲界“

不可逾越的高峰

”,湯顯祖也因創作眾多優秀崑曲作品,被後世贊為“

東方莎士比亞

”。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

崑曲進入最為輝煌的時期。

當時無論官場應酬、藝術欣賞,還是生活娛樂,崑曲演劇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宮廷大戲《勸善金科》書影

康熙

尤喜崑曲,無論在宮中,還是南巡,觀看崑曲成為他主要的消遣娛樂活動。

乾隆

也用崑曲承應朝廷儀典,各種特殊節令演劇活動。熱播劇《甄嬛傳》中,餘答應因崑曲唱得好,被

雍正

賜妙音娘子封號。名著《

紅樓夢

》中也曾數次提到崑曲。

民間對崑曲推崇更達到“

舉國若狂

”的地步。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所述的

“萬餘人齊聲吶喊”“四方觀者數十萬人”

等壯觀場景。

崑曲表演者則形成了“

四方歌者皆宗吳門

”的盛況,當時僅蘇州郡崑曲藝人就有數千人之多。

乾隆初年開始:

坊間逐漸興起以

京腔、秦腔、梆子腔、二黃

等為代表的

“花部”地方戲

,作為

“雅部”的崑曲

不斷受到衝擊和競爭。後世稱其為“花雅之爭”。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關於“雅部”崑曲與“花部”地方戲的區別,著名戲曲史論家盧冀野先生在《明清戲曲史》中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見解:

“昆戲者,曲中之戲。花部者,戲中之曲。曲中戲者,以曲為主。戲中曲者,以戲為主。以曲為主者,其文詞合於士夫之口;以戲為主者,本無於文學之事,惟在能刻畫描摹,技盡於場上。然其感動婦孺,不與案頭文章相侔也”。

大意為:

崑曲以“曲”為主,所以十分重視曲詞文學性和音樂性的舞臺傳達;而花部地方戲以“戲”為主,所以更加重視透過舞臺技藝對劇中人物進行全方位的戲劇刻畫。

雖然崑曲不斷面臨新的競爭對手,但它成熟、精緻而規範的表演依舊是眾多戲曲劇種提高自身表演水平的藝術寶庫;同時崑曲也在擴散民間的過程中落地生根,或融合地方文化演變為地方化的崑曲,乃至形成新的聲腔劇種。

二、崑劇何以堪稱百戲之祖

自明代中葉以來,出身於崑山的崑曲獨領中國劇壇200多年,堪稱明清時期的“

國劇

”。帝王貴胄、文人雅士、鄉村婦孺等社會各階層

無不參與到崑曲觀演

中。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更重要的是,隨著崑曲“風靡全國”,在全國各地被唱響,又與地方文化融合,發生入鄉隨俗的變化。

康熙年間,就有京腔、秦腔、弋陽腔等地方聲腔興起,這些地方戲劇多與崑曲有著深厚的淵源

。如京劇繼承了一批崑曲演出曲目,還基本沿用了崑曲的行當和表演體系。

崑劇之於中國戲劇節就像大地滋養般,為中國戲曲貢獻了完備的舞臺藝術體系、經典的曲目、頂尖的藝人,

中國戲曲因此迎來了最為繁榮的發展時期。

如大型紀錄片《崑曲六百年》中所言:“

對所有中國人而言,崑曲是中華文明的根和血脈,她清晰地傳遞著我們民族的藝術精神和審美情趣

”。

崑劇:從崑山腔到百戲之祖的進階之路

正因為崑曲悠久的歷史底蘊、優秀的文化傳承及重要的文化地位,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

因此崑劇作為“百戲之祖”,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