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蓑衣“穿”越千年--白沙鎮廣山村推動傳統技藝傳承發展

文創蓑衣“穿”越千年--白沙鎮廣山村推動傳統技藝傳承發展

圖為柯玉先在編織蓑衣文創產品。 劉曉清 攝

□林亦霞 曾雅燕

八卦圖、平安字……在方寸的袖珍蓑衣上熟練地穿針走線,不一會兒工夫,一件文創蓑衣產品就誕生了。這是9月1日,筆者在涵江區白沙鎮廣山村祖輩傳承製作蓑衣的村民魏鳳鶯家看到的情景。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唐代柳宗元《江雪》一詩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所描繪的蓑翁形象,是古老而遙遠的,但在廣山村許多農戶家中,卻可以體驗編織蓑衣的純手工活。今年84歲的柯文珍老人耳聰目明,身體硬朗,他和80歲的老伴蔡愛珍在忙著製作袖珍棕掃把、棕刷子。老人告訴筆者,製作蓑衣是他家祖輩流傳下來的手藝,幾代人樂此不疲。過去,由於質量好,他家做的蓑衣一到春天雨季就被一掃而光,從來不擔心賣不出去。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雨衣替代了蓑衣,他們就轉型做婚慶喬遷用的民俗蓑衣和其他棕製品。

蓑衣反映了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而且在莆田人眼中,蓑衣還是辟邪的吉祥物。如何讓蓑衣的製作手藝“穿”越千年風雨,與時俱進傳承創新呢?數年前,柯文珍老人的兒子柯玉先萌生了把蓑衣和文創產品相結合的理念。他把蓑衣設計成各種不同尺寸的吉祥物小掛件,在小掛件上增加“八卦”“平安”“發財”“書香”等圖案和文字元素,可以在小車、窗臺、房門、書架等各個場所懸掛,一推出就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柯玉先還把之前製作成日用的棕墊、棕掃、棕刷、棕撣、棕匾、棕椅、棕茶几等比例縮小,融入文創元素,創新變成惟妙惟肖、雅俗共賞的袖珍棕藝品,也備受消費者青睞。在柯玉先的帶動下,原先單一製作民俗蓑衣的村民也加入製作文創棕藝品的行列。

廣山村為了傳承保護蓑衣製作這一傳統手工技藝不失傳,正在以村集體的名義,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並設計統一的廣山蓑衣品牌標識和包裝禮盒。同時,依託廣山書院籌建蓑衣文創體驗館,吸引年輕人來這裡學習體驗蓑衣製作技藝,推進農文旅融合,把小蓑衣做新做大。

【來源:莆田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