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據史料記載,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因夢見神佛,派使者御林郎中秦敬、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出使西域,探求佛道。三年後,他們與迦葉摩騰、朱法蘭兩位印度僧人回到洛陽,帶回了一批經書和佛像,並開始翻譯部分佛經。相傳《四十二章經》就是其中之一。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漢明帝下令在都城洛陽建造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容納受人尊敬的印度僧侶,並存放他們珍貴的佛經和其他物品。這座寺廟就是現在洛陽的白馬寺。據傳,因當時白馬馱著經書佛像而得名,白馬寺成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發祥地。白馬寺東距河南洛陽10公里,西距漢魏洛陽故城雍門1。5公里。它古稱金剛崖寺,素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官辦寺院。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白馬寺原有建築規模極為宏偉,歷代多次重修。但由於戰亂連連、風風雨雨,古建築所剩無幾。政府進行了多次修繕以儲存這座著名的文化古蹟。有五大殿,四進院落,東西廂房。前面是山門,是三個並排的拱門,代表三個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佛教稱之為涅槃門。部分門洞券上刻有工匠姓名,均為東漢遺物。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山門外,一對石獅、一對石馬相隔。石馬為青石圓雕馬,高1。75米,長2。20米。他們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刻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的駙馬、右馬將軍魏先信墓前,後由白馬寺方丈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山門東西兩側各有舍摩騰、朱法蘭兩位僧人的墓葬。西側還立有《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建白馬寺時蘇宜簡所書,淳化三年(992年)在廟內刻碑。碑文分為五段,用長方形書寫,稱為“斷文碑”。山門洞側面有《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為元太祖忽必烈兩次所建。為當時白馬寺文僧所書,著名書法家趙孟刻碑立於寺中,人稱“趙碑”。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五大殿從南到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個大廳都有造像,大多是元明清時期的作品。天王殿為元代建築,明清兩代重修。它是一座單簷歇山建築。寺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由明代原山門寺改建而成。整棟建築寬5間,進深3間,四周迴廊環繞。屋頂主脊上有“風調雨順”幾個大字,後脊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廟兩側泥塑四天王。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天王殿後面是一座大佛殿,長22。6米,寬16。3米。寺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字樣,後部有“法輪常轉”字樣。寺院中央供奉著三尊造像: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摩訶迦葉,右邊是阿南。這三尊造像構成了“釋迦靈山會說法像”。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在白馬寺大佛殿之後,有一座懸山建築——大雄寶殿。長22。8米,寬14。2米。殿前有臺,是殿中最大的殿。從歇山到懸山,面積縮小了。寺內金雕的大型佛龕內雕刻著三尊佛:中間是旋轉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前分別有韋陀、韋力兩位護法者手持法器的塑像。十八尊神態各異、神態俊秀的羅漢雕像排列兩側。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在大雄寶殿後面有一個接引殿,這在一般寺院中是不多見的。長14米,深10。7米,是寺內最小的建築。廟內供西方三聖:中間為阿彌陀佛像,左邊為持淨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為持摩尼寶珠的大勢菩薩,均為清代泥塑。毗盧閣是白馬寺最後一座佛殿,坐落在涼臺上,是一組院落式建築。

有“中華第一古剎”之稱,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白馬寺東南有一座齊雲塔,為密簷方磚塔。塔身側面長7。8米,高35米,共13層。每層的南側都開了一個拱門,可以登臨眺望。老和清涼臺、騰蘭墓、端文碑、夜半鍾、燃經臺合稱“白馬寺六景”。千百年來,民間有兩句諺語:“洛陽有座齊雲塔,離天只有一 丈八。”原為五代後唐李存慧所建的九級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