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後,高校教師會不會面臨裁員風險?

最近,我們個人品牌IP營的老師們聊到一個話題:

因為少子化趨勢,教師崗位未來可能面臨至少20%-30%比例的裁員。

我國專任教師總數已經超過1800萬,也就是說可能會有300~600萬教師面臨裁員風險。

我想很多教育行業的人也會有這方面的困擾和擔憂,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給大家梳理一下過去20年教育行業背後的邏輯,希望對大家未來做職業規劃有所啟發。

今天這篇文章,看起來基調悲觀一點,但其實是依據人口資料和城市化趨勢,加上國家的宏觀政策變化,我們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測。

隔壁韓國因為出生率下滑,連漢城的高中老師,都在裁減。

5年後,高校教師會不會面臨裁員風險?

早點知道,早點規劃,否則等大潮過來,你還沒為自己做好準備,後悔就來不及了。

先說結論:

中國教師崗位縮減是肯定的,從小地方的幼兒園,小學開始壓縮,慢慢到高校,會逐步迴歸到一個和社會人口匹配的水平。

01

任何一個國家,教育是幫普通人有機會改變自己命運的。

也就是說,一個人他想改變出身、跨越階層,他最可能的途徑是透過教育讓他有機會往上走。

每個階層看到向上走的希望,這個社會才能相對穩定。

問題是

一個好

位置的人,只想鞏

固他們的位置,不希望自己掉下去,甚至還能夠再往上走一層。

那他們會

怎麼辦呢?

他們

會選擇去壟斷他們能夠壟斷

的好

教育資源。

那好的教育資源在哪裡呢?

往往是能夠給別

人做個性化服務的私立學校。

私立學校怎麼去吸引這些有

更好資源的

人呢?

他們一定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去挖更好的老師,但他們也要收更高的費用。

更好階層的人也願意交更高的費用,因為他知道,自己交得的錢,別人交不起錢,那麼他就用錢把別人向上躍遷的這種可能性給買斷了。

那麼如果大量的普及私立教育,就會帶來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

最好的教育一定會被最有錢的人買斷,他們的孩子受了最好的教育,拿到最好的資源,更有可能壟斷未來所有的好機會。

長此以往,這個社會就會變成在中國歷史上的門閥。

為什麼很多王朝過了200年、300年,就會分崩離析,出現種種問題呢?

本質就是階層固化了,社會看不到向上流動的通道,等階級矛盾變得尖銳的時候,就會出現巨大的動盪。

所以在一個比較好的教育體系規劃裡,私立教育的比重是不應該超過10%-20%的。

百分之八、九十還是應該提供公立的、普及性的教育。這些教育越是基礎層面的,教學水準、質量越應該差不多。

我們沒有辦法讓每一個人都在公平的起點上,但是我們可以給他們創造相對公平的環境。

相對公平的教育環境,讓普通人也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我們教育過去20年過於強調教育市場化,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

在有一些地方,優質的教學資源幾乎都是私立的。

不是20%是私立的,甚至到了80%都是私立的。

你想讓自己的孩子,用一個比較低的成本上好學校是不可能的。

好學校都是私立的,收的費用很高,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家長養育成本。

所以上面要撥亂反正,

要讓大部分私立學校迴歸公益辦學。

限制私立學校(也就是民辦教育)發展,

大的宏觀戰略考慮背景就是這個,未來執行的過程中會不會變味,我們不知道。

但我們要理解為什麼上面會出這樣的政策,有維護社會公平的一個考慮。

02

人口規模決定了我們未來需要多少老師。

現在已經有很多文章出來,反覆地談到中國的教師有1800萬,

其實這就是在

暗示老師太多了,你們要早做準備。

我們國家

從2018年到2022年這五年,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出生人口快速下跌。

5年後,高校教師會不會面臨裁員風險?

2016

年我們全國生了多少人呢?

1786多萬。

然後逐年下滑,

到了2018年出生的人口還有1500萬左右,結果到了2021年,勉勉強強1060萬。

今年新生人口規模,搞不好不到1千萬。

也就是從1780萬的出生人口,一口氣掉到1000萬以下,差不多六七年的時間。

一下子少了多少人?

不是10%,也不是20%,是少了40%的人。

原來的教學資源是按多少人口配置的?

按一年出生1600萬人配置的,現在不到1000萬人,

老師肯定過剩。

有些人為什麼沒感覺

老師

過剩?

學校還進不去?

這就看你在人口增加的城市,還是人口流出的城市。

小地方的人口被大城市虹吸了,大城市人口增加,教育資源反而相對不足。

人口虹吸效應

跟三個因素有關。

第一,哪裡有發展機會,哪裡公平,人往哪裡走。

小地方沒有大城市公平,沒有大城市那麼多產業政策和機會,也就沒有那麼高的收入,

所以人要往高處走。

第二,哪裡社會福利好,人願意去哪裡。

現在只有大城市才能夠有足夠稅收,有資源保障去提供更好的公共福利,像交通、學校、醫療。

人們為了自己的後代有更好的發展機會,還得到大城市去,跟我們好多家長要送孩子去發達國家移民,是一個道理。

第三,高鐵開通以後,強化了人口虹吸效應。

本來以為交通方便了,投資可以到小地方去,帶動小地方經濟發展。

後來發現是小地方的人移動到大城市更方便了,所以現在大城市,尤其是二三線發展的比較好的城市,吸引了大量三四線人口落戶,所以在這些地方的學校,區域性教育資源還比較緊張。

在小地方,老師沒學生了,只能把學校一級級合併。

合併後老師多了怎麼辦呢?

只能裁員。

03

人口壓力不是一下子傳遞的,是一層層傳遞的。

按目前人口下滑的趨勢,小地方的幼兒園、小學馬上就能感受到招生壓力

在未來的5-10年,很多下面縣市的幼兒園、小學,將面臨著無生可招的困境。

老師不提前跳槽進好一點的學校,就有失業的風險。

麼時候高中有壓力呢?

再過個三年,到了2025年,中考分流常態化,中職會分流掉很大一部分人去就讀,很多高中招生也有壓力。

再往後的高中跟中職分流,高中規模變小了,老師趕緊提前跳到中職。

高中老師

不要現在看不起中職,不願意去中職教書,過5年後你可能

高攀不上。

這個壓力

再過三年傳遞到哪裡?

最遲2028年,部分

校會出現巨大的

招生壓力

5年後,高校教師會不會面臨裁員風險?

有些高校今年已經感受到招生壓力了。

現在高校的錄取率,名義上都接近100%了。那以後怎麼辦呢?

假如以後參加高考的總人數才800萬人,現在一年能收1000萬人,那兩百萬的招生缺口怎麼解決?

只有兩個方法:

第一面向社會招生。

以後就不搞什麼成教、自考,直接高考。

考上了一樣的,反正現在就是200多分都能讀大學,

正好讓那些招不到生的學校把招生指標用滿。

所以大家會看到50多歲的人上大學的新聞,以後這是鼓勵的。

做成教,自考未來有沒有前途,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

第二面向一些不發達國家開放高校招生。

讓他們到我們國家學習,不行就給補貼讓他們來,其實現在已經就是這樣做的,只是規模還不夠大。

0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國家當然知道這些趨勢,

肯定

要做一些規劃,提前排雷。

一方面讓一部分高校轉職業技術院校,

培養職業

技能,

學一個手藝

,讓這些人在城市裡面能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成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

另一方面讓我們高校提前裁減專業。

裁減什麼專業呢?

裁減文科專業。

有人說,教育應該既要重視社會學科,也要重視這個自然學科。這個說法有道理

,但是先

別講大道理,你要

想一想大量的

文科專業怎麼來的。

1998年,

當時經濟不

好,遇到了巨大的就業壓力,

當時國策參事湯敏給朱相提了個建議,高校擴招。

總理一聽有道理,從1999年開始,就啟動了大規模高校擴招、培養人才的程序。

這個延緩就業的招數,當時為啥

沒有造成大的社會矛盾呢?

因為我們在2001年正式加入了WTO,外貿爆增,各行各業起來了,需要大量的人才。

湯敏參事的建議就為我們國家後續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變成了一個高招。

有了這波時代的紅利,在2000年到2003年,很多民辦高校就

起來了

5年後,高校教師會不會面臨裁員風險?

那學校要快速擴張招人

,要解決什麼問題呢?

場地,當時場地好搞,全國到處大興土木搞大學城。

師資也好辦,無非就是先招本科生和研究生當老師,後來博士多了就只要博士了。

我是2002年進高校的,我進高校就是趕上了擴招的紅利,按照教育部給的招生指標規劃,我們這個學校當時缺200多個老師。

原來整個學校不到2000個老師,

一下子要進200多人,

機會就大了

光進老師也不行,得安排

教學計劃啊。

高校如果要搞理工科,得有實習的基地,有實驗的裝置,完成教學計劃,要投入成本很大。

你見過有幾個學校大量擴招化學、物理、擴大水利、電力、工程專業的?

真是成本高。

什麼專業開起來成本最低?文科。

為什麼文科專業成本低呢?有個教室,有個機房就行了,機房還能共用。

假如辦機械專業,得有生產實習基地建設,得買教學裝置,光買裝置的成本都比搞一個文科專業貴好多倍

所以全國的學校,不管公辦的、民辦的,都在開價效比高的專業——專業學費收的高,大家又願意報,聽起來還好就業的專業。

的確有些這樣的專業真好就業,像計算機、會計,過去20年經濟發展的這麼好,很多行業需要IT、網際網路、財務人才,這不就趕上了嗎?

現在呢?

IT行業也到了一個高點,人才也過剩。

像工商管理、電子商務這樣的專業,好多學校早就被教育部公示警告了,要求停止招生。

這些被禁的專業都有一個特點,招生玩概念噱頭,真正在教學上的投入很低,教出來的學生不好就業。

所以現在要裁這些專業,這些專業的確大部分都偏文科。

學文科本身沒有問題,學社會科學本身沒有問題,人就應該文理兼修。

但你要看到過去20年,為了緩解就業問題,我們有的專業過度膨脹了。

高校很多文科專業,將來都會面臨著用各種方法關門的風險。

05

高校老師可以怎樣做轉型準備?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學校會怎樣適應生源減少的局面。

把不好招生的專業先停掉,停掉再

慢慢解決相關專業的

老師

沒學

生,

沒課上

的問題。

一種是在學校裡開展新的教育,比方說搞創業教育,高校雙創學院擴大規模,全面普及創業教育

,做商業教育

這可以向印度學習,印度的本科生除了學專業之外,必須讀一門課,叫MBA。

5年後,高校教師會不會面臨裁員風險?

為什麼印度的學生到了矽谷很多人當CEO,中國的不行,沒學嘛。

那麼老師就得提前去考一個MBA,或者抓緊研究如何做雙創輔導,為自己轉型做準備。

有一些學校轉型,把

地賣掉變成產業園,往高校科技

創業的方向走。

那就需要我們老師努力搞出一些硬科技,找人合夥,在高校轉型成為科技創業人才,在科研成果轉化路上打造中國的斯坦福大學模式

有些學校會被更厲害的學校兼併,但要在好高校留下,必須能做出科研成果,那這幾年高校老師要拼命搞專案發論文出成果,才能保證自己留下的機會變大。

我覺得將來

至少有1/3

高校老師要思考一下,未來高校真的有你的位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