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代死去,意味著什麼?

#進入數字時代之後,死亡似乎正在變得更加複雜而難以定義。

作者 | 林則煌

設計 | 周亦琪

出品 | 人民數字FINTECH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這句話在當今的數字時代多了一層新的含義。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現代人每一次與網路世界進行的互動——社交、通訊、購物、閱讀等等,都是在用電子資料書寫著我們的自傳。經年累月,在虛擬世界中,這些資料碎片也能建構出一個有情感、有人格特徵的“數字自我”。

然而,從社交平臺賬戶資訊到發表過的圖片、文字、影片、音訊等等,這些可能涉及到隱私的電子資料,並不會隨著人的逝去而消失,而是成為了一種數字遺產。

每天,甚至可以說每分每秒,數字遺產的數量都在不斷增加著。牛津網路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Facebook按照現在的趨勢不斷髮展的話,到2050年,Facebook上的亡者使用者會超過生者使用者,到本世紀末,亡者賬號有49億之多。

如今一個共同的難題擺在現代人面前,即一個人逝世之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置他留下來的數字資訊,或曰數字遺產。

被重新定義的死亡

在數字時代死去,意味著什麼?

2014年,國外有位網友在一個遊戲影片下留言分享了一個故事,他說自己4歲時父親買了一臺遊戲機,父子倆一起度過了許多遊戲時間,直到他6歲,父親過世,那臺遊戲機也被擱置。

10年之後,當他再度拿出那臺遊戲機,發現了其中有一款賽車遊戲,其設定是最高紀錄保持者的錄影會以幽靈車手的形式呈現出來,與玩家一同競賽,而這個遊戲機還保留著父親的遊戲存檔,也就是說,他還能和父親的“數字靈魂”一起玩遊戲。

於是,他一遍又一遍地玩著,試圖追上這個幽靈車手,直到有一天,他終於超過了,但他卻在終點前停了下來,以確保父親的紀錄不會被打破,這樣,父親的“數字靈魂”才不會被抹除。

在數字時代死去,意味著什麼?

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只可能發生在數字時代,

進入數字時代之後,我們的生活痕跡被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了下來,死亡似乎正在變得更加複雜而難以定義。

《尋夢環遊記》曾經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死亡的另一種思考正規化——人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當心髒停止跳動;第二次是在葬禮上,前來悼念的人們宣告你的社會地位就此結束;第三次是當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也把你忘記,於是,整個宇宙都不再與你有關。

按照這個觀點,我們也許可以認為,

數字遺產的存在,讓死亡變成一個更為漫長的、充滿細節的過程。

一個人逝世之後,他曾經發布的動態、留下的記錄仍將長時間地儲存在雲端,他生前最愛聽哪首歌、去過哪裡、某一天的心情如何……這些散落在網際網路各個角落的資訊足以建構出一個真實而生動的“數字自我”,而對於生者而言,這可能意味著一種溫暖的安慰。

微博上有一個名為“xiaolwl”的賬號,該賬號傳送的最後一條微博停留在今年2月1號,目前這條微博的評論數量已經超過100萬,這個賬號曾經的使用者就是李文亮醫生。直到現在,每天仍有不少網友會在李文亮的微博評論區留言,或是表達哀思,或是分享生活點滴。在這裡,

作為數字遺產的社交賬戶,就是一座虛擬世界的數字陵墓,承載著人們對於英雄的懷念。

誰有權繼承數字遺產?

關於數字遺產的繼承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法律層面上的難題。

2012年,德國一名15歲女孩在地鐵站中被列車撞擊身亡,女孩的父母想透過她的Facebook調查其自殺原因,但在使用女孩的密碼登入時,卻發現該賬戶無法登入,因為已經變成了“紀念賬戶”(在使用者過世後供親朋好友共同緬懷和分享其往事的地方,Facebook規定任何人都無法登入紀念賬戶)。

女孩父母要求Facebook向他們開放女兒的賬戶,但Facebook認為賬戶不僅涉及到使用者本人的隱私,還涉及到其社交好友的隱私,因此拒絕開放賬戶許可權。儘管女孩父母最終還是得以繼承女兒的社交賬戶,但這一結果是打了幾年的官司之後才等來的。

在數字時代死去,意味著什麼?

以上這個關於數字遺產的典型案例反映出

數字遺產的繼承與個人隱私權保護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傳統立遺囑的方式在此時也不一定有效,因為各類網路平臺基於不同的定位與功能,在數字遺產的規定上也存在著差異。

例如社交平臺賬號往往與使用者的社交好友相關聯,所有權是難以界定的。以QQ和微信為例,賬號的所有權屬於平臺,使用權屬於初始申請註冊人,禁止贈與、借用、租用、轉讓或售賣,若使用者註冊的賬號長期沒有登入或使用,平臺有權進行回收處理,因而可能無法被繼承。

而對於電子錢包餘額這類物質財產類的數字遺產,只要親屬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就能依法繼承。以支付寶為例,賬號本身不能繼承,但對於其中的財產,平臺會為使用者代為保管,直到繼承人來提取,相應的,若有花唄、借唄等債務,也需一併承擔。

數字遺產的安全問題

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倒過來講也一樣成立。死亡不應該成為一個避而不談的話題,而討論數字遺產,更不是杞人憂天,因為它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在數字時代死去,意味著什麼?

作為第一批正在經歷數字時代的人類,我們已經留下了大量的數字印跡,也創造了大量的數字遺產,但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更好地去保管和處置它們。

我們往往認為,網路運營商將永遠會保證資料的安全,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網站所有權變更、公司破產、駭客攻擊等原因丟失海量使用者資料的事情時有發生,

我們無從得知那些以數字化形式儲存的資料、財產會在什麼時候消失不見,可能是幾十年後,也可能是明天。

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定期地對儲存於雲端的重要資料進行備份,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我們的資料安全。

另外,由於數字遺產分佈在各網路運營商的伺服器中形成“資料孤島”,容易在數字遺產的清理、登記和確權等方面造成混亂。

針對這個問題,有學者表示,除了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之外,可以建立一個

數字遺產託管平臺

來為數字遺產繼承提供專門服務,設定一個專門的數字遺產儲存伺服器,

建立電子認證手續

。同時,為了防範網路駭客攻擊和數字遺產被盜取、篡改,可以引入區塊鏈技術來完善數字遺產託管和公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