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群體,黨媒為啥最近連刊重磅文?傳遞出什麼訊號?

2018-01-22 17:3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黃宏

對這個群體,黨媒為啥最近連刊重磅文?傳遞出什麼訊號?

人民日報的相關文章

這幾天,《人民日報》專門開設欄目,對基層幹部群體的狀況進行調查;今天中國紀檢監察報開設專欄,專門介紹基層幹部的事蹟;新華社今天發了評論,稱鄉村振興,需要一批得力基層幹部。

最近這幾天,黨媒為何紛紛對基層幹部的生存狀況進行報道,在這背後,又傳遞出了什麼樣的訊號?已閱君今天要聊聊這事。

真實和印象,差距相當大

在幹部中,基層幹部可能是被外界誤解最深的一個群體了。外界印象和真實狀況之間,反差極其鮮明。

今天《人民日報》以“基層幹部,真不容易”為標題,點出了部分人的“成見”:“喝喝茶、看看報,或人浮於事,或頤指氣使……曾經對部分基層幹部、崗位作出的‘畫像’,今仍然流傳頗廣。”

這種印象和實際之間的巨大反差,幹群關係漸行漸遠,也讓基層幹部們一邊忙工作,一般在思想上還要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產生了某種“失落感”。

根據已閱君十多年的採訪經歷,這種失落感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基層幹部處於忙碌狀態,“5+2”、“白加黑”早就是常態,外界很多人卻覺得幹部很閒,“一張報紙混一天”,這種“刻板印象”讓不少基層幹部覺得有口難辯;

外界以為基層幹部的權力很大,其實他們的權與責並不匹配,很多基層幹部感覺“壓力山大”;

工作做出了成績,很多基層幹部獲得的不是褒獎,要是做錯了事,反而會承受著外界很大的質疑。

處於在這種夾縫中,基層幹部自然不免會產生“失落感”。這種狀況,需要從多方面找原因,例如個別“害群之馬”遺留的不良觀感外,有的部門本職距離群眾較遠、群眾對之不熟悉,有的崗位工作專業性強、涉及面有限……

但多年形成的印象,短期內要轉變,卻不見得那麼容易。

基層幹部在忙哪些事?

這種外在印象,和實際狀況之間的劇烈反差,究竟怎麼來的?除了上面那些原因外,還和一些現實狀況有關,尤其在“基層幹部忙些啥”方面。

1月19日,人民日報以“事多人少,留不住人,引不來人”來形容基層幹部的實際狀況。在文章中,談了基層幹部在忙些啥。

最重要的事,就是帶群眾發展經濟、化解矛盾糾紛、落實上級各項民生舉措……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工作。但問題是:上邊分下來的任務往往要求很細,一級壓一級。許多幹部每天疲於落實這些任務,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基本沒有,時間長了,能夠主動找問題、想辦法的幹部就少了。

第二類事是填表格、建檔案。在人民日報這篇文章中,以西部某省,主抓扶貧的鄉鎮幹部王某為例,描述了他的實際工作狀況。

光以完善貧困戶檔案一項,就需要家庭人員構成、住房改造前後照片對比、種植養殖種類及數量、扶持專案公示、會議記錄、入戶走訪、滿意度調查,還要大量填寫表格等資料。要獲得這些資料,就要有大量的跑動時間。這名幹部的感慨是:“真沒有時間坐在辦公室!”

對這個群體,黨媒為啥最近連刊重磅文?傳遞出什麼訊號?

第三類事,就是跑流程,很多看似簡單的事情,有時基層幹部要來回跑很多趟。文中舉了個例子,2017年3月,有5萬元捐款給農民購買農產品,買農產品簡單,但報賬流程複雜:招標、繳稅、審計,花了差不多9個月時間,“一直到2017年底才跑完”。

第四類事,就是開會,會議太多,佔用了本該服務群眾的時間。北方某地一位部門副職幹部稱,上午一個會、下午一個會實屬正常,晚上加班開會也是常態,有時一天要開五六個會。“文山會海的狀況依然存在”,難免引發群眾不滿。

這些會不開行不行?恐怕還不行,西南某省一名幹部稱,此前當地就有部門因為沒有專門開會研究脫貧攻堅工作被通報批評。

從中可見,有些事,幹部是職責所在,必須去做;有些事就不見得了,隱藏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群眾的不滿意,很容易會壓到和他們接觸最多的基層幹部身上。

黨媒的關注,傳遞出什麼訊號?

基層幹部為啥會成為被誤解很深的一個群體?近期黨媒對基層幹部顯示狀況的關注,傳遞出了什麼訊號?

其中很鮮明的一點,是認為基層工作宣傳不到位,宣傳手段和方式陳舊。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很多基層幹部悶著頭幹工作,不懂得如何去宣傳,不懂得用老百姓願意聽、聽得懂的方式去描述自己的現實狀況。

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過去基層治理手段單一,某些基層幹部工作方式粗糙,給普通百姓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要扭轉這種印象,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多努力。

對這個群體,黨媒為啥最近連刊重磅文?傳遞出什麼訊號?

《人民日報》對2017年基層幹部相關報道的資料分析,發現負面報道佔比較高。

今天《中國紀檢監察報》專門為基層幹部開設專欄,談的就是基層幹部的實際工作狀況;今天《人民日報》刊登了《基層幹部,真不容易》一文,跟隨體驗、調查走訪了一名下派的村第一書記、一名縣委書記、一名植保植檢站檢測員的一天後,得出這一感慨。其中傳遞出的訊號,想必不難體會到。

這種相互間的理解,並不容易,《人民日報》1月19日刊發的文章中,講述了一個真實事例:一次西部某地出現旅遊糾紛,網上一邊倒地批評當地,可是透過調查發現,卻是遊客挑釁。一名負責處理此事的基層幹部稱,絕大多數網友根本等不及調查結果,看著網上惡評,大家覺得很氣餒。

另一方面,則是關注點的不一樣。在東部某省,差不多同時,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村支書把住別墅的親戚定為貧困戶結果被免職,另一件是90後幹部扶貧路上殉職。兩相比較,前者受到很多人關注,後者卻很少。

正如《人民日報》文中所說,基層幹部中,當然存在“害群之馬”,毫無疑問應當清除,但也期盼群眾對基層幹部多點寬容和理解。

當然,最重要的事是:各級黨委政府應拿出切實舉措,真正夯實基層力量,讓基層工作更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