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成之之嘆:當官到底是為了什麼?

《增城縣誌·人口卷》記載,較早遷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進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於南漢大有七年(934)從廣東河源遷至福和古屋。

古成之之嘆:當官到底是為了什麼?

宋端拱初古成之登進士,同科28人,時稱二十八宿,鄉人榮之,便在廣東省河源市源城鎮上角更樓下建象宿樓以資紀念。據清朝道光《廣東通志》記載:“象宿樓在(河源)縣北,宋端拱初古成之登進士,同科28人,時稱二十八宿,鄉人榮之,為建此樓”。原樓早已荒廢。現存象宿樓是清代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建築為硬山頂,磚瓦結構。

二十八宿,是黃道附近的二十八組星象總稱。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古人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座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28宿分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重要創作。

古成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益州知州張詠對古成之很賞識,推薦他公魏城縣縣知縣。當時至道元年(995年),王小波、李順在蜀(今四川)率眾起義,張詠本意希望古成之能協助鎮壓,但古成之到任後,對於打仗並沒有什麼興趣,反而對於休養生息,教化發展的事很關心。古成之運米救濟饑民,發藥給民療疾,使數千人得以生存。戰亂稍定,又“立學校,課農桑”。數年後鹹平五年(1002年),四川又有戰亂警報,張詠再次知益州。張詠因成之公善長於撫卹,授成之公知漢州綿竹縣。政績如同知魏城時。

古成之久在異鄉,常有思鄉之志。常他的老母親去世的訊息傳到他那裡時,古成之悲痛不已。他常嘆息說:“我考取功名,食領朝廷奉祿,遠離家鄉擔任朝廷命官,目的不外乎就是讓親人特別是我的母親感受並共同享受到這份榮譽,現在母親去世了,我遠離家鄉也沒來得及在她臨終陪伴,這份榮譽也失去了光環。既然如此,我還為什麼要繼續當官呢?史書說他“慨然有歸歟之興,有《思羅浮》詩。未幾,卒於官。”

古成之的話給我們離下了一道人生思考題。我們那麼拼命,那麼辛苦,那麼激情地追求一些功利,不外乎就是讓親人家族過得好一些。可是,當我們擁有一些功利之後,卻發現,我們遠離了親人,遠離了親情,甚至我們無法陪伴家人共度一些日子。那麼,我們所謂的名利,對於我們不就是羈絆麼?我們又何必趨之若鶩呢?

我們通常講不忘初心,可是當我們走得很遠時,才會發現原來我們離原點已是很遠,我們回不去了。不管是欣然或是惻然,我們依然找不回那個曾經的自己。

很早以前就有一個少年,讀書羅浮山,與家人過得神仙的日子。然後,當這個少年成了縣太爺,整天忙於公事,對著遙遠的親人,卻無法顧及,每念及此,悲從衷來~~

千年以後的我們,是不是也有著古成之之嘆,是否也會在一些忙忙碌碌之後,回念一些走過的路,重溫那個面目模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