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北京時間2022年8月3日晚23時,美國斯坦福大學遺傳系

李進(Jin Billy Li)教授

李欽博士

以及合作者在

Nature

上發表文章“RNA editing underlies genetic risk of common inflammatory diseases”,發現由於遺傳因素引起的雙鏈RNA編輯水平的降低,是導致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升高的重要因素。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哺乳動物的先天性免疫系統對病毒感染有異常重要的作用。MDA5就是宿主細胞質中存在的雙鏈RNA 感受器,用來抵抗來自病毒的雙鏈RNA,進而產生抗病毒所需的干擾素(IFN,interferon)。然而宿主自身存在的大量雙鏈RNA如何避免被MDA5識別,從而引起不必要的自免疫反應呢?宿主中大量表達的ADAR1蛋白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ADAR1是RNA編輯蛋白,會結合雙鏈RNA並把腺苷(adenosine)編輯成肌酐(inosine)(A-to-I RNA editing)【1】。正常情況下,ADAR1會編輯宿主自身的雙鏈RNA,從而避免被MDA5識別。ADAR1 RNA編輯的核心功能,直至近年才由斯坦福大學的李進教授及合作者們揭示【2】。不具備ADAR1編輯能力的突變體小鼠無法存活超過胚胎期13。5天,並表現出由干擾素免疫應答導致的多器官炎症反應。如果把MDA5基因同時敲除,突變體小鼠幾乎恢復得和野生型一樣。這項研究闡釋了ADAR1編輯的主要作用是標記內源的雙鏈RNA為“自我”,從而避免引發由MDA5介導的干擾素免疫應答和炎症反應(圖1)。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圖1。ADAR1-dsRNA-MDA5通路

在人類中,ADAR1功能喪失突變(LOF mutation)或者MDA5功能獲得突變(GOF mutation)會導致一些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Aicardi-Goutières綜合症(AGS)。類似於ADAR1突變體小鼠,AGS病人變現出劇烈的炎症反應,證明ADAR1-dsRNA-MDA5通路在人類和小鼠中的功能是高度保守的。然而,絕大部分人群的ADAR1和MDA5基因都是正常的,對於ADAR1-dsRNA-MDA5通路在常見疾病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一直缺乏系統的認知。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

,首先,為了搞清楚常見的遺傳變異(genetic variation)如何在人體內影響雙鏈RNA的編輯水平,作者在人類組織轉錄組表達資料庫GTEx中開展了順式RNA編輯性狀座位分析(

cis

-edQTL,

cis

RNA edit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圖2)。在49個不同的人體組織中,作者共鑑定了超過3萬個對RNA編輯水平有順式調控作用的edQTL,其中近1/3具有組織特異性。作者發現遺傳變異透過改變RNA二級結構,ADAR1結合位點,RNA編輯三聯體基序等方式來影響附近的雙鏈RNA的編輯水平。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圖2。 順式RNA編輯性狀座位

接下來,作者透過與大量人類疾病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GWAS)資料的聯合分析,發現edQTL高度富集於自身免疫性疾病GWAS,例如銀屑病、炎性腸病、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系統性紅斑狼瘡和I型糖尿病等(圖3)。一些非自身免疫,但是和免疫功能有緊密關聯的疾病(例如冠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和帕金森綜合症)也出現了edQTL的顯著富集。有趣的是,edQTL的富集水平在不同的疾病的器官和組織間存在明顯差異,尤其以免疫組織和疾病關聯組織為最高。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圖3。edQTL在炎症性疾病GWAS中的富集

edQTL在GWAS中的高度富集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提供了有力的遺傳學證據。但是,人體裡有數萬個可被ADAR1編輯的雙鏈RNA,究竟哪些才是啟用MDA5介導的免疫反應的關鍵底物?哪些又和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聯?針對這個問題,作者對17類炎症性疾病和edQTL展開了共定位(colocalization)分析,精確地鑑定了194個與炎症性疾病有高度因果效應的雙鏈RNA,命名為免疫原性雙鏈RNA(immunogenic dsRNA)。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圖4。 順式天然反義轉錄本雙鏈RNA

人類轉錄組包含數以百萬計的RNA編輯位點,其中95%以上位於反向重複序列(inverted repeats),特別是靈長類獨有的

Alu

重複序列。作者驚訝的發現,27-59%的免疫原性雙鏈RNA與反向重複序列無關,而是源於順式天然反義轉錄本(

cis

-NATs,

cis

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圖4)。在之前的研究中,這種由

cis

-NATs形成的雙鏈RNA因為非常罕見,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cis

-NATs可以在同一基因位點進行反義轉錄和正義轉錄,從而形成完美鹼基配對的分子間(intermolecular)雙鏈RNA。由於和某些病毒在細胞內轉錄複製形成的雙鏈RNA具有高度的結構相似性,

cis

-NATs雙鏈RNA很有可能是MDA5的理想底物。作者透過實驗驗證發現,

cis

-NATs雙鏈RNA需要經過ADAR1的超編輯(hyper editing)來抑制免疫原性,否則未編輯的雙鏈RNA將被MDA5識別並引發細胞水平的干擾素免疫應答(圖5)。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圖5。 順式天然反義轉錄本雙鏈RNA具有高度免疫原性

遺傳變異是如何透過改變免疫原性雙鏈RNA的編輯水平來影響炎症性疾病的風險呢?小鼠和人類的遺傳學證據指出,當雙鏈RNA的編輯水平不足時會激發MDA5介導的干擾素免疫應答(圖1)。據此,作者提出瞭如下假設:炎症性疾病的GWAS遺傳變異對免疫原性雙鏈RNA編輯的效應並不是隨機的,而應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具體來說,遺傳變異的兩組等位基因中,保護等位基因(protective alleles)維持甚至升高目標免疫原性雙鏈RNA的編輯水平,而風險等位基因(risk alleles)則相對的降低編輯水平。如此一來,富集了炎症性疾病GWAS遺傳變異的個體體內將積累過多的、編輯不足的免疫原性雙鏈RNA,進而啟用MDA5並引發干擾素免疫應答,提高患病風險(圖6)。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圖6。 遺傳變異透過改變免疫原性雙鏈RNA編輯水平引發免疫反應的模式圖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作者在全基因組水平無差異的分析了24種疾病的GWAS遺傳變異對不同人體組織的免疫原性雙鏈RNA編輯水平的影響。在多個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中,作者發現了壓倒性的方向性效應,既風險等位基因和免疫原性雙鏈RNA編輯水平降低顯著相關,且在疾病相關組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作為對照,這一方向性效應在和免疫無關的疾病/性狀中並不顯著。

為了進一步在疾病組織中尋找證據,作者對數百個採集自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冠心病患者的樣本進行了等位基因特異性RNA編輯(ASED,allele-specific editing)分析。作者發現在病人樣品中,風險等位基因的特異性RNA編輯水平相較於保護等位基因有著顯著降低。更重要的是,RNA編輯水平降低和干擾素免疫應答水平升高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圖7)。這些發現和ADAR1-dsRNA-MDA5通路的分子機理完全吻合。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圖7。 等位基因在疾病組織中的對RNA編輯水平的方向性效應

綜上所述,本文作者基於完善的ADAR1-dsRNA-MDA5免疫通路,透過人類遺傳學研究方法,發現了由遺傳變異導致的雙鏈RNA編輯水平下降是引發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的一個重要機制(圖8)。這些常見遺傳變異在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病人體內會同時降低至少數百個免疫原性雙鏈RNA的編輯水平,從而激發了由MDA5介導的干擾素免疫應答,最終引起慢性炎症反應。這一發現為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的篩查、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提示在疾病相關組織和細胞中抑制MDA5的異常啟用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新靶點。

《自然》:斯坦福大學李進李欽等揭示RNA編輯在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中的關鍵作用

圖8。 RNA編輯水平降低是引發炎症性疾病遺傳風險的關鍵機制之一

這項工作由斯坦福大學李進教授實驗室的李欽博士主導,得到了斯坦福大學Stephen Montgomery教授實驗室和Jonathan Pritchard教授實驗室,復旦大學麻錦彪教授實驗室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大力支援。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052-x

參考文獻

1。Tan, M。 H。, et al。 (2017)。 “Dynamic landscape and regulation of RNA editing in mammals。” Nature 550(7675): 249-254。

2。Liddicoat, B。 J。, et al。 (2015)。 “RNA editing by ADAR1 prevents MDA5 sensing of endogenous dsRNA as nonself。” Science 349(6252): 1115-1120。

3。Crow, Y。 J。, et al。 (2015)。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disease phenotypes associated with mutations in TREX1, RNASEH2A, RNASEH2B, RNASEH2C, SAMHD1, ADAR, and IFIH1。” Am J Med Genet A 167A(2): 2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