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攆走的人都是活著的”,黃河阻泳人想讓更多人知道黃河的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田汝曄 嶽致呈 實習生 秦曉迪

在黃河岸邊的坡灘上,一根木棍、一個喇叭,陪伴王和新走過了義務阻泳的第十一年。

王和新個頭不算高,臉龐曬得黝黑,但說起話來聲音洪亮。久居黃河岸邊,他動作麻利,脫掉布鞋,挽起褲腿,光腳拿起木棍一步步向黃河裡走去,前腳不過膝蓋深的河水,後腳就能沒過了他的頭頂,“觸手可及的地方就可能深不見底”。

靠著這樣以身試險的阻泳做法,王和新所在的黃河章丘段已經連續六年零溺水悲劇發生。

河岸守護者

八月的濟南多雨。

一陣大雨剛停,王和新便開著他那輛皮卡車去巡河。雨後河堤路有些泥濘,車子行駛得顛顛簸簸,但王和新始終控制著車速。每到平時比較危險的河灘,車速不會超過20碼,他的餘光不時看向河灘,要再三確認無人在岸邊逗留。

一趟巡河下來至少需要小半天的時間。可每年的暑期,黃河岸邊總少不了王和新阻泳的身影。

時間要回到2011年那個暑假。

“攆走的人都是活著的”,黃河阻泳人想讓更多人知道黃河的險

黃河阻泳人王和新光腳親自下水還原水下險情

正在吃午飯的王和新突然接到電話,同村一名17歲高中生黃河岸邊玩耍,為救他人掉進了黃河裡。他連忙騎上摩托車趕到河灘,和村民們在水下搜尋了4個小時後,高中生被帶出水面時肢體僵硬,已經沒了生命跡象,孩子的母親撕心裂肺地哭喊著孩子的名字。

這一年王和新的兒子也不過14歲,一個學生關係到家庭的幸福,學生溺水事件對他觸動很大,“真是既疼人又氣人”,孩子本就好奇又貪玩,不知道水面以下有多危險,再加上盲目施救,才造成了無數的溺水悲劇。

王和新心想著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本可以避免的人間慘劇,也許“遠離危險水域是避免溺水悲劇最好的辦法”。於是,他便在黃河岸邊開始阻止一波又一波戲水的人。

聽勸的孩子,聽到王和新阻泳的呵斥便會離開岸邊,可也有些調皮的孩子故意挑釁王和新,“你咋知道水有多深”“黃河又不是你家的,我就是不走”,這讓王和新又氣又急,他順勢在岸邊折斷了一棵枯死的小樹,親自下水為孩子們還原水下險情,四米多高的木棍只有短短的樹梢露在水面,他爬上岸後,比量了一下發現水深是他身高的兩倍,孩子們才知道水深的危險,跑著離開了。

從那之後,王和新巡河經常帶著一根木棍,“你不上來,那我就下去”,為的就是利用這種宣教方式,讓戲水的人自覺地離開,他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身試險”的阻泳人。

王和新最怕的就是外地遊客,很多遊客只看到了黃河的美,就是看不到黃河的險。他們經常質疑王和新,“不下水就站在岸邊不會有危險”“黃河還能淹死人嗎”,王和新二話不說直接下水,實景演示水下險情,直到他們心服口服地離開。

攆走的人都是活著的

以身試險,靠的是下水的勇氣。王和新早已記不清自己勸阻了多少人下水,“撈上來的都是死的,我攆走的都是活著的”,這才是最讓他欣慰的。

“攆走的人都是活著的”,黃河阻泳人想讓更多人知道黃河的險

王和新巡河經常帶著一根木棍,“你不上來,那我就下去”

黃河章丘段看似平緩,但河底多泥沙,水流沖刷下地勢多變,暗藏溝壑,水面下的危險無處不在,若不慎落水後,一口嗆水便能致命。王和新參與過的救援有幾十次,從沒救上來一個活人,“每次趕著去救援,其實更可怕的是不止有一個人落水”。

王和新拍攝了很多段以身試險的阻泳影片。影片中的他手持一根三四米長的木棍,往前一步,水深不過腳腕,再往前一步,水深也不過膝蓋,再往前一步跳下水後,就是沒過他頭頂的深水區,王和新在水面上只露著上半身,“我所處的位置是立陡立陡的,腳夠不著地。”

王和新的衣服早已溼透,帶著一身黃泥水走上岸後略顯狼狽,他抹了一把臉,早已習慣了。“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動作,我不希望別人來模仿。”

十一年如一日的阻泳,也讓王和新養成了一身“職業病”。比如,巡河一定要帶著喇叭和木棍;黃河沿岸需要注意五六個坡灘他爛熟於心;只要岸邊停了車他就要下去看看;開車經過坡灘時速便會很慢;只要岸邊有人戲水,他就毫不留情地勸走……

在王和新看來,阻泳必須用狠話才能刺痛心靈。所以,他的“厲害”在周邊是出了名的。

只要看到有孩童在黃河岸邊,王和新就大聲吆喝著讓他們離開,“你這夥兒快點上來,我請求你儘快地離開,這個地方非常危險。”王和新非常苛刻,苛刻到他必須盯著孩子們離開岸邊才算數。

如果碰上連勸帶攆,孩子們還是不聽話的時候,王和新還有一招,那就是把不聽話的孩子曝光在朋友圈裡,讓家長和老師進行安全教育。時間久了,有孩子知道王和新會拍影片,經常央求著說,“大爺我知道錯了,你別發影片了行不行?”王和新不肯,他堅持要把影片發出去,“一些孩子對生死沒概念,我不怕他們說我,他們總有一天知道我這麼做是對他們好。”

傳播也是愛

這十一年裡,在阻攔別人下水的同時,王和新也同樣面臨著諸多阻礙。

由於暑期每天巡河,王和新沒有時間外出打工,有人認為他不是個過日子的人,阻泳更是不務正業。妻子王連英也會埋怨他,“別人都出去掙錢,你還得往外搭錢,天天弄得一身黃泥,誰也管不住你。”

王和新覺得自己愧對家人,也不是沒有好的工作機會找到他,但他告訴對方自己暑期要請加五個月。只要這要求一提,對方就沒信兒了。王和新也倔得很,別人不肯答應,他也不會去,就繼續在家種地,“只要不耽誤我巡河就行”。

“攆走的人都是活著的”,黃河阻泳人想讓更多人知道黃河的險

每年的暑期,黃河岸邊總少不了王和新巡河的身影

王和新自小在黃河邊長大,“我很熟悉,哪個區域水深、哪個區域有旋渦我瞭如指掌”。可王和新的兒子卻始終懸著一顆心,有次回家兒子告訴他,爸爸你要保護好自己。這一句話,讓自詡水性不錯的王和新心裡咯噔了一下,他開始意識到,“我也是兒子的爸爸,兒子也在擔心我哪一次下水後上不來”。

於是,王和新開始穿上救生衣,腰上繫著安全繩下水。

儘管不被理解、有過抱怨,可王和新依舊堅持巡河阻泳,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2014年,在王和新的牽頭下,黃河鎮組建黃河救援志願服務聯盟,沿黃的熱心村民,也陸續加入王和新的“阻泳”團隊。

“去阻去勸只是最後一道防線,安全教育前置才是避免溺水悲劇發生的最好方法。”阻泳之路,王和新的眼光看得更遠。“孩子是爹孃的寶,一個不能少”,他開始前往多所沿黃學校,現場講解黃河溺水的悲劇、防溺水安全知識,幫助學生樹立防溺水安全意識。如今,王和新已經走過了300多所學校,所到之處都實現了溺水悲劇明顯變少的良好社會效果。

王和新覺得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他還思考著如何建設好阻泳隊伍,推廣安全教育公益模式,只要能讓更多人遠離危險水域,守護更多生命,“我願意一直踏遍黃河沿岸,堅持阻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