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易經》?

道教與道家、儒家雖然不同,但也是同宗共祖,《易經》、《道德經》本的都是天地自然的真理,本的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生生”的自然觀。八卦圖,象的是時間、空間的流轉,象的是太陽在天空的年週期視執行軌跡,木即樹的影子在地面形成的太極圖,其內含陰陽魚的隱象。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人類的文明首先從漁獵採集時代開始,然後進入到農耕文明時代。對我們的祖先來說,自然界裡跟他們關係最密切的東西,除了人自身,就是身邊的植物,拿它們的果實吃,拿它們的根莖葉花果實治病。人類的早期發展時代,和其他動物相似,是基於生存的需要,去發現、認識、瞭解和使用植物的。人類使用植物的本能,代代相傳,逐漸形成經驗,並不斷積累,發展成為對植物有意識的觀察、認識、使用和研究。

樹是植物,有生命,隨著日影“玄之又玄”的週期變化,隨天氣寒暑冷暖的季節週期變化,有生長化收藏的變化,有開花結果成實的週期變化。一年四季植物開花結果成實等象的變化與天斗轉星移象的變化相隨,使人類能夠直觀的認識植物為神所妙,植物也就成為人與天地溝通的東西。由此可見,建木就是能夠反映天地執行規律的植物,是易經的源頭,古人所謂華表。

木即樹的榮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實,成就人舉手之勞的收穫,是自然的機制。是年復一年的自性回覆。

識了木即樹的生長生活機理,也就瞭解天、地、物、人

的關係,就可以窺視到神的眾妙之功了,以樹為標杆、為榜樣就可以法自然了,也就有可能年年有餘了,有可能壽比南山不老鬆了,有可能象通靈的仙鶴一樣延年了。魚也許就這樣成了中國人年夜飯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了。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恰恰相反,以道德經、易經、八卦、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數”,使用的正是邏輯推演,黑箱理論。

對於天地萬物這個系統內部的結構和相互功能關係,限制於認知境界和可利用的手段,古人認識不清、把握不了,那就存而不論,不去研究它。數是天地合氣的時空狀態,它含有性質、強弱程度等資訊,這些受日、月、五星的影響,隨時間、空間,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是天地萬物這個系統的輸入,是萬物之象出現變化的觸發條件。

象是天地萬物系統的輸出,是天地、萬物與數的函式。天地是規範數與萬物之象的法則、標準。從天地之數的輸入,萬物之象輸出的特點,我們就能認識所研究的天地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規律。輸出是系統與輸入的函式。Y=F(X),Y是輸出,是象;X是輸入,是數,是氣的時空狀態;F是對應法則,是物的本性,命,理,道,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函式求解的過程就是推理。

究竟什麼是《易經》?

如果已知輸入、輸出就可以推定對應法則,這是歸納推理;如果已知輸入、對應法則就可以推定輸出,這是演繹推理;如果已知對應法則、輸出就可以推定輸入,這是溯因推理。以二而推一,給出任何兩項都可以推定另外的一項。規律=本性+條件,性是隱藏的,人直觀是看不到的,輸入與本性結合產生變化,就會有輸出變化。

在天地這個系統之中,輸入不同的數,即不同時空狀態的天地之氣,天地系統的輸出,萬物的象,就有不同的表現,植物的生長化收藏,根莖葉花果實,元、亨、利、貞;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易經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本來研究是土爰稼穡,表述的是農作物生長化收藏的象,主要是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的。把乾卦六龍具化為植物的在天地和氣下形成的根莖葉花果實,就容易理解易經了。

人最初所求的東西應該是果、是實。樹結什麼果,成什麼果,果的大小,果的多少,果能不能吃,果的滋味,對人的影響是什麼,就是人所注重的了,結果、成果、碩果、禁果等詞應該是傳承漁獵採集文明的文化餘脈。而實就應該是農業文明的傳承。實是植物籽實,來自農作物,

易經

有了“元亨利貞”的說法。

普通人,常人受認識的境界能力限制,對天道自然的變化引起的物的變化,所發生的作用,發生的影響,常常是後知後覺,甚至是不知不覺,樹反青萌芽前道已經在動它們了,我們沒有入木三分的能力,沒有內視的能力,就看不到道的功用作用影響。沒

迫迮

以微的能力,就發現不了道在動弱者,道在助弱者。老子告訴我們,去看明眼人都能見著的萬物並作,孔子告訴我們“齊乎巽”的卦象,用這個明著不疑的象,去研究萬物是如何歸根覆命,指給我們個法自然的途徑。《黃帝內經》講“不以數推,以象謂之。”

在萬物之中,木即樹受天地陰陽五行的作用,是最為素性的表達,不移不避,反映本真,沒有虛

的表現,神怎麼妙它就怎麼現,《黃帝內經》裡講的樸、素就是木的本性,樹的本性。本性果是甜的,下一輪迴結的果也還是甜的,只是隨五運六氣有化不化,育不育,成不成,收不收的偏現,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黃帝內經對數與人體之象的描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

輸入一、六就表現為在天為寒象;在地寒化成水;在四季為冬天;乾元之象,植物成實亦即種子潛藏於地下,有生殖資訊的有機物,成於秋天,性金,堅成;在人體為腎,脾陽輸布的水谷精微在腎化生成精。精虛則耳聾,從醫學臨床上觀察,由於大量的洩精、大量的陽氣外越,導致了視力下降嚴重的失明,氣不足則目不明;精不足耳朵聽力下降嚴重的耳聾,這些都是腎中的精、氣不能所藏所導致,浮陽外越壯火食氣,而氣脫。天地萬物陰陽五行“數與象”的對應變化,“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古代聖人賢人從永珍之中選取了能夠代表天地之道的象數對應關係創立了八卦、易經。伏羲正是透過對太陽照射到的大樹留在地面上的影子的週期變化,與天氣四季的寒暑變化,與植物春華秋實的榮枯變化,把天文知識和農業生產結合起來,發明了八卦,為《易經》的基石。伏羲氏稱帝時間是根據《易經》“帝出乎震”,建寅為孟春,28宿始於大角,角的天象記載得來!是中國青龍文明時期的第一位先皇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