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冬季取暖問題,“北溪”管道爆炸事件還將帶來歐洲產業寒冬

“北溪”管道遭破壞是一起可能引發惡性連鎖反應的突發事件。

首先,“北溪”管道的被動“斷氣”將進一步加深俄烏衝突下的對立局面,同時也將使歐洲民眾今年冬天的取暖問題陷入更為被動的僵局。同時,工業企業或被迫消減使用天然氣,這或帶來歐洲產業寒冬。

其次,過度依賴進口導致的能源斷供風險讓各國能源安全問題再次被推至臺前。跨國能源基礎設施被破壞後的修復需要的成本與時間,同樣帶給多國政府和民眾不小的難題,俄方預計“北溪”管道維修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最後,由於管道氣體包含甲烷,其洩露可能引致嚴重的環境災難。

俄羅斯透過三個主要管道向歐盟和英國出口天然氣:①經海上(波羅的海水下)管道“北溪”1號進入德國,並進一步進入荷蘭、法國、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②經白俄羅斯至波蘭和德國;③經烏克蘭到斯洛伐克,天然氣管道分支到捷克共和國和奧地利,將天然氣進一步輸送到北歐和南歐國家。

在“北溪”管道受損之前,歐洲天然氣價格由於受到經濟放緩的預期影響,以及庫存狀況改善有所走低。但此次事件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快速上漲。

“北溪”管道此前已有斷供預期,此次管道危機的影響重點在於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北溪”管道遭破壞後,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通道備受矚目,而本月27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駁回了烏克蘭Naftogaz關於俄羅斯天然氣運輸到歐洲的所有索賠,並警告稱俄羅斯可能會對其實施制裁,以阻止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收取未發生的過境費。歐洲的管道氣輸入大減之際,國際天然氣價格的另一個重要預期取決於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的補充效果。

在斷供預期影響下,前期歐洲各國爭相尋找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減少的替代品。歐盟和英國今年從美國進口了大量LNG。歐盟委員會已經將增加液化天然氣進口視為一項關鍵戰略,預計到2030年,其每年對美國液化天然氣的長期需求約為500億立方米,是2021年從美國購買LNG數量的兩倍多。此次管道遭破壞後,歐洲將盡最大努力補充進口LNG。

根據EIA統計,至2022年6月,歐洲有14個國家擁有液化天然氣進口設施,北部和南部整合程度有待提高;西北歐終端整合較好,可完成天然氣輸送,但傳送能力受到該地天然氣再氣化能力的制約;南歐設施主要服務於區域市場。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歐洲各國對於LNG設施的建設加碼,但投入使用仍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LNG進口的一大問題在於LNG出口國一般會與買家簽訂長期合同,歐洲LNG進口的多元化仍需關注。如果替代品補充不足,或遇到極端寒流天氣,則國際天然氣價格仍有震盪向上的可能。

歐洲能源轉型較早,其電力系統多提倡清潔能源發電。但此次受能源短缺的影響,其能源結構的變動不可避免。部分歐洲國家已重新啟用燃煤廠等非清潔能源。歐洲多國政府已經完全清楚,冬季能源短缺不可避免,冬季取暖的電價可能異常高。歐洲能否熬過此次能源短缺危機高度依賴於自願減氣的踐行程度,由於冬季取暖的迫切性和剛需,這意味著削減或首先發生在工業部門,任何對商業產出活動的削減都可能使歐洲陷入更深的經濟衰退,產業的寒冬可能將帶來投資轉移,以及工業企業的外逃,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改變歐洲能源結構及能源轉型程序。

今年8月,為應對能源危機,整個歐洲提出節能15%的計劃,從實踐經驗來看,針對工業的削減首當其衝,但這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傷害極大。

針對消費側的需求壓縮最具不確定性,大眾對於能源價格的反應非常敏感,屆時公眾由於能源缺乏引起的反彈情緒很可能會動搖歐洲的能源主張。透過節能的方式應對能源危機,政府、企業和民眾都壓力很大。由於選票的重要性,歐盟可能得“有序用電”,此時,企業生產或將受到衝擊。

歐洲電力市場也或將面臨僵局。當能源企業感到無利可圖時,政府無法強制能源企業發電保證供應電力,這樣就會導致能源企業不斷漲價,這對下游產業影響很大,這會讓歐洲通脹以及經濟雪上加霜。

作者/林伯強(嘉庚創新實驗室研究員、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零碳三十人成員)

編輯/嶽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