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發起創立,又一個“機器人”曝光了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悄無聲息悄無聲息,李彥宏發起創立又一個“機器人”曝光:

ImmuBot

而且術業有專攻——從事當前最熱門的計算生物領域。更細分一點,則是針對免疫系統治療的蛋白質藥物設計相關。

所在的團隊,正是李彥宏剛創立兩年的創新藥物研發平臺

百圖生科

李彥宏發起創立,又一個“機器人”曝光了

兩年時間秘密打造,這個專業的免疫“機器人”究竟有什麼看頭?

ImmuBot免疫機器人

ImmuBot免疫機器人,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能夠重程式設計免疫系統的蛋白質藥物。

李彥宏發起創立,又一個“機器人”曝光了

以往的認知中,免疫系統,作為人類抵禦疾病的自然防線,一旦功能障礙,就可能造成各類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等病症發生。

與此同時,它又十分複雜。在釋出會現場,百圖生科CEO劉維曾這樣算了算它的複雜度。

每個免疫細胞至少有兩萬種蛋白來決定它的功能,而這些蛋白每個可能有上百種不同的亞型,對這些蛋白的調控,根據它的結合表位、結合方式、調控親和力不同也有不同的結果。

最後,更不論分佈在不同組織器官環境下不同特徵、種類多達數十類的免疫細胞族群,

以此形成萬億關係級別的功能調控網路

,加之人與人之間也有不同的區別,可見其複雜性。

李彥宏發起創立,又一個“機器人”曝光了

但當前的免疫調控藥物,只針對系統內的通用人群、單一或少數靶點進行調控,這種情況就會造成藥物安全性以及效用性的挑戰。

而機器人的設計,隨著識別、感知、決策等能力的加強,不再僅限於簡單機械地加工,更能駕馭複雜系統。

ImmuBot,正是基於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它用生物計算引擎來設計全新蛋白質,來實現複雜的藥物機理

MOA

,從而對失效的免疫系統進行“重程式設計”。

李彥宏發起創立,又一個“機器人”曝光了

從結構上來看,主要包含了五個部分:

Seeker

,高特異性彈頭,定位要調控的細胞。ImmuBot為每個靶點配備了恰當親和力、精準定表位和功能激發的高效能彈頭。

除此之外, 研究人員還做了靶點組合挖掘和多彈頭橋接藥物設計,可以實現對多個組織特異性靶點、免疫功能靶點的組合靶向。

Sensor

,對環境做出響應的感測器組合。以針對腫瘤微環境為例,pH值酸鹼度與正常組織不同, 感測器就對會pH值做出相應,給控制器

Controller

提供訊號。

這也是ImmuBot之所以被稱為機器人的核心原因。

接收到訊號後,

Controller

就對彈頭進行調控激發:

如果環境A成立,就釋放A彈頭;如果環境B成立,就釋放B彈頭。

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調控因素,如果A的數字大於B,就釋放A彈頭;如果A小於C,就可能釋放B彈頭。這種AND、OR、IF等條件觸發機制就類似於我們日常程式設計邏輯電路了。

除此之外,還有調節器

Modulator

和奈米顆粒級別的底座

Carrier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免疫機器人可組裝,每個構件均可預製和複用。據介紹,這樣不僅可以確保單體藥物的最佳效能,還帶來整體藥物研發10到100倍的效率提升。

最後,簡單總結ImmuBot的功能特點,大體總結為四點:彈頭高效能、組合多靶向、編程式控制、構件式組裝。

生物預訓練大模型

據量子位智庫《計算生物學深度產業報告》顯示,當前,計算生物行業主要有以下幾種商業模式:演算法授權、生物資產以及軟體使用。

李彥宏發起創立,又一個“機器人”曝光了

生物資產,就是目前百圖生科ImmuBot研發的未來模式。

據介紹,他們正在構建一個大型的創新藥物資產組合,包括10餘類自主靶點挖掘專案、30餘個構件研發專案、10餘個自主和合作藥物研發專案。

這個大規模資產組合覆蓋了大批腫瘤和自身疾病,尤其是胃癌、肝癌等國內臨床需求強烈的病種,也覆蓋了近十種主要的免疫細胞,為每類免疫細胞準備了創新的靶頭。

此外,他們還計劃自主或與合作伙伴聯合,推出更多的藥物管線。預計明年將實現首批ImmuBot專案進入臨床。

而這背後一整個驅動力,基於AI大模型的高通量乾溼閉環生物計算引擎。

李彥宏發起創立,又一個“機器人”曝光了

底層“大科學裝置”,包括萬億關係的多組學免疫圖譜、千億引數的蛋白質/免疫計算大模型、億級資料生產量的高通量免疫模擬實驗系統等技術。

據百圖生科首席AI科學家宋樂介紹,其中千億引數大規模預訓練模型,作為重要的連線,不同於現有認知的語言模型,它主要包括四層巢狀的模型體系:

蛋白質結構——>蛋白質之間及與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細胞層面的建模——>免疫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下層預測或產生的一些表徵,可以被上層的模型拿去利用,以此來增強上層模型的預測能力。

基於這種巢狀式大模型,輔助和最佳化藥物設計,設計出各種各樣的

ImmuBot

而這種執行思路,目前也正在實際地測試當中,即與ImmuBot一同官宣的

北京中心實驗室

他們內部稱其為

超級大規模免疫模擬系統

截至目前,百圖生科共有兩處研發中心,另一個則是位於蘇州工業園區,近300名生物+計算團隊,其中包括機器學習和圖深度學習大牛、今年ICML大會主席

宋樂

不過必須要說的是,計算生物與AI製藥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一邊是剛剛興起的計算生物領域,另一邊則是投融資矚目、但質疑聲不斷的AI製藥賽道。

前者首要落地的場景,非AI製藥莫屬,但兩者之間究竟該如何結合?計算生物的進展,到底會對蛋白質類藥物設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這一切還沒有答案,但像百圖生科這樣的玩家們已經在路上了。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