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轉移性腸癌患者,如何治療達到完全緩解?

結直腸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儘管手術治療是早期腸癌患者重要的治療選擇,但21%的患者確診時有遠處轉移,沒法手術。對這部分不可手術切除的情況,化療和靶向藥物等治療措施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另外,還有4%-5%的腸癌患者存在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情況,有研究報道這部分患者可以透過免疫治療獲得好的治療效果。

KEYNOTE-177研究比較了PD-1抑制劑K藥相比標準化療治療微衛星高度不穩定腸癌的情況。與標準的化療相比,PD-1抑制劑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而且減少了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率。

CHECKMATE-142研究表明,與單一的PD-1抑制劑相比,將免疫治療雙子星一起使用,也就是CTLA-4抑制劑伊匹木單抗和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目前,對於存在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腸癌患者,是使用PD-1抑制劑單藥,還是選擇免疫治療雙子星呢?兩者療效都可以,但在臨床治療中,還是需要根據患者情況做最優選擇。我們一起來看文中的案例。

免疫雙子星讓腸癌轉移患者完全緩解

一名24歲的男性患者,無吸菸史,少量飲酒,沒有既往病史。因一個月之內出現反覆腹瀉和便秘而就醫,確診出右側結直腸癌。患者的母親患有結直腸癌,二級親屬有患胃癌、肝細胞癌、咽癌和宮頸癌的情況,患者的疾病是有家族史的。

經血液檢測沒發現CEA或CA19-9的異常,增強CT檢查發現升結腸有一個巨大的腫塊,直接侵犯了右側輸尿管和十二指腸。這種情況會影響手術切除的成功性。腫瘤侵入了右側下腔靜脈,腫瘤周圍有一些腫大的淋巴結,但是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有遠處轉移。結直腸鏡檢查發現腫瘤有潰瘍,活檢的病理分析顯示為低分化腺癌。

24歲的轉移性腸癌患者,如何治療達到完全緩解?

圖1。確診病情的時候腫瘤病灶大小和侵犯情況

經過仔細分析,臨床醫生認為手術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由於腫瘤病灶大,以及對周圍組織的浸潤,手術可能無法徹底治癒,因此決定先進行新輔助治療。活檢組織進行的基因檢測發現有KRAS基因突變,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

第一個階段的治療藥物是卡培他濱、奧沙利鉑和貝伐單抗,患者出現了一級的噁心。三個療程之後,CT檢查發現腫瘤病灶變大了(112×72毫米),並且出現了多發的轉移。第一個階段的治療失敗了。

第二個階段根據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情況使用免疫治療雙子星。每三週給予一次240毫克的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聯合每公斤體重1毫克的CTLA-4抑制劑伊匹木單抗。這個治療措施效果明顯,腫瘤縮小至52×49毫米。所有的肺部轉移灶幾乎消失了。

24歲的轉移性腸癌患者,如何治療達到完全緩解?

圖2。 免疫治療之後肺部轉移灶消失

既然免疫藥物的治療效果不錯,那就乘勝追擊。患者繼續使用了三個療程的PD-1單藥,每次240毫克的納武利尤單抗。治療後,腫瘤縮小至49×46毫米,幾乎檢查不到肺部轉移灶了。在整體治療期間,患者僅僅出現了2級的皮炎。

在最後一個療程的PD-1抑制劑治療後四周,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並進行了十二指腸切除重建。切下來的腫瘤病灶經病理活檢發現,腫瘤完全被肉芽組織覆蓋,沒有活細胞了,被評估為完全緩解。

由於患者患病年齡較小,因此被懷疑具有林奇綜合徵。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於DNA 錯配修復基因發生胚系突變所致,林奇綜合徵患者的患癌風險高。隨後的基因檢測果然發現有MSH2基因胚細胞突變,患者進行了相應的遺傳諮詢,醫生囑託按時複查,患者術後12個月後生活狀態良好。

啟示

案例中的患者,第一個治療階段使用化療失敗,導致病情進展。那麼是否應該在第一階段直接使用免疫雙子星,效果會不會更好呢?也許化療並非毫無用處,雖然對腫瘤的治療沒有直接效果,但是有可能激發了一些腫瘤抗原的釋放,這樣後面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才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另外,如果患者第二階段治療的藥物沒有選擇免疫雙子星,而是隻用了PD-1抑制劑單藥治療,這樣會不會也能達到最終的治療效果呢?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暫時不知道。

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還是應該結合自身情況,聽取醫生的建議,爭取獲得最好的療效,達到最佳的生存獲益。

參考文獻:

Shota Igaue, et al。, A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after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therapy for DNA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etastatic colon cancer: A case report, Oncol Lett。 2022 May 17;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