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例談

“雙減”政策落地,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其中明確規定,一二年級不得佈置書面作業。那麼,是不是說孩子就沒有必要做作業呢?

筆者認為,作業是很有必要的。古語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習”是溫習和實踐運用的意思。我們要把作業和減負區別清楚,把握作業與減負之間的平衡,把作業變成有意義和價值的學習實踐活動。一二年級不佈置書面作業,針對課堂上必要掌握的新知識,怎樣讓學生在課後得到及時的鞏固,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開動腦筋對作業設計提出更合理更精心的思考。去年我任教一年級,在作業佈置上我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和針對自己所教學生的一些有效做法,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交流。

一、堅持親子活動,將必要的語文知識的複習鞏固融於活動之中。比如疊詞的教學,我們學習了《小小的船》,課文中“小小的、高高的、閃閃的、藍藍的”等,我讓孩子們回去跟家長說一說身邊的事物,看到什麼說什麼,比賽誰說得多。果然,第二天的課堂上,孩子們說出了大量的疊詞:白白的、彎彎的、大大的、紅紅的、綠綠的……開展這樣的競賽活動,學生學得饒有趣味。

二、堅持閱讀打卡。我針對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每天選取一些朗朗上口、可讀性強、淺顯易懂的兒歌,讓學生閱讀。在選取兒歌時,有意識地融於知識教學。像“的、地”兩個字的比較,讓學生回家去背一首兒歌《輕輕》:輕輕的雲朵,輕輕的風,輕輕的柳條,輕輕地動。輕輕的小船,輕輕地劃。輕輕的槳聲響不停。我輕輕地唱支劃船歌,輕輕是我,我是輕輕。學生邊閱讀邊勾畫出“的,地”進行比較。低年級學生先入為主意識很強烈。第一次就花大力氣在兩個字的不同用法上做足功夫,孩子們以後就會正確運用這兩個字了。

三、將知識融於戶外體驗,讓孩子走進自然學習。我們在學習《秋天》這一課時,為了感知秋天的特點,我讓家長陪著孩子到戶外走一走,尋找秋天的足跡,可以畫一幅秋天的圖畫,也可以撿拾一片片落葉製成小書籤。意外的是,有些孩子把金黃的銀杏葉做成了一朵朵美麗的玫瑰花,並送給了我。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講製作的過程,這樣既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又鍛鍊了學生對秋天的感知能力。又如《小小的船》學習之後,我讓家長晚上帶孩子觀察月亮,並講一講月亮的樣子,讀一讀相關月亮的小故事。第二天,孩子們交了自己畫的月亮,並眉飛色舞地給我講嫦娥的故事。

四、將複習融於遊戲之中。比如學習了《比尾巴》,我讓孩子與家長分角色扮演,再現比賽情景,噹噹小裁判,最後宣佈比賽結果。一起看一看蜥蜴的尾巴、大象的尾巴、老鼠的尾巴等等。在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作業可有意思了,有些學生回去還仿照課文的句式,也編寫了小兒歌。有個孩子編的是:“誰的尾巴粗?誰的尾巴細?誰的尾巴最厲害?蜥蜴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細,小魚的尾巴最厲害。”孩子們不僅會編兒歌,還明白了句與段的區別。三問三答組段,就從句躍升到段的形式。又如複韻母的教學,我讓孩子們回去找找朋友,把六個單韻母卡片拿出來,做一做找朋友的遊戲。學生邊唱找朋友的歌邊和家長一起玩一玩,然後 a和 i組成 ai……課堂上我們已經採取了這樣的方法,回去孩子就當成了小老師去教教家長來怎麼做遊戲,怎麼去表演,怎麼去玩一玩。在這樣的學習當中,漸漸把知識鞏固到位。

(作者單位:蒼溪縣狀元橋小學校)

【來源:教育導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