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人工智慧是青少年走進科學大門的抓手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袁璐

9月20日,“以夢為碼,無界共生”全球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峰會在上海舉行。會上,中福會少年宮老組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金亞秋講述了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鼓勵青少年以學習人工智慧為抓手,走進科學世界的大門。

“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不僅是理論和實驗,還包括了理論計算和資料智慧,它們共同構成了科學技術的四大支柱。”金亞秋向青少年們回溯稱,一方面,二戰以後,計算機出現,衛星和空間科學技術產生,促進了空間遙感、空間通訊、空間導航的發展,並促進了21世紀資訊科技革命,如網際網路、物聯網、大資料等。另一方面,生物科學技術的研究促進了機器人學習、人工智慧技術及近來元宇宙的發展。

中科院院士:人工智慧是青少年走進科學大門的抓手

“今天新型科技革命主要的科學核心就是資訊的感知。”金亞秋表示,人工智慧技術在大資料的驅動下和高效能的計算機的支援下,模擬人類大腦學習、互動、關聯、預測等過程,對各個領域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應用。

金亞秋以雷達和人眼觀測向青少年解釋了人工智慧在衛星技術上的應用:人眼能看到遠處房子、坦克或艦船,但對它們的具體資訊瞭解卻非常粗淺的,而透過人工智慧、大資料的結合,人們能夠更好地獲得這些物體的多維度資訊,比如大小、形狀、型號,甚至是覆蓋其上的植被分類。

“科學大門裡內容琳琅滿目,僅僅是人工智慧,就牽扯到數學、計算機和其他一系列的學科。”金亞秋表示,人工智慧比較直觀有趣,是青少年接觸科學的一條比較容易的路徑,孩子們可以藉此逐漸理解科學的內涵,同時培養科學推崇的認真執著態度。

對於城鄉不同地區的學生該如何跨越數字鴻溝,金亞秋也談到了自己的想法。“以前華羅庚先生為了推廣他的優選法,組建了一個小分隊到處跑。這個方法啟發我們,一些比較有趣、有吸引力的計算機課程,其實特別適合鄉村巡迴教育,我們也可以組建一個這樣的‘小分隊’,到偏遠地區做一些有關人工智慧、視覺影象處理的巡迴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新嘗試。”

同時,由中福會少年宮與北京師範大學、騰訊微信共同釋出的“科創少年遠行者計劃”也在當日釋出。據悉,該計劃將透過前沿的課程、沉浸式體驗、高規格人工智慧程式設計賽事等多種途徑,助力青少年資訊素養提升,培養適應智慧時代的未來人才。

圖片來源:全球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