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三絃:融鄂陝豫民間曲調之精華,流傳200年曆久彌新

鄖西三絃:融鄂陝豫民間曲調之精華,流傳200年曆久彌新

鄖西三絃第四代傳人查茂華(右)與鄖西三絃第五代傳人張久政(左)。

悠揚的曲調,朗朗上口的唱詞,或農閒之時,或誰家操辦紅白喜事,幾個人坐在一起,幾把弦、一副板兒,自彈自唱,或你彈他唱,或一唱眾幫。敘掌故、道歷史、話俏皮、逗詼諧,家長裡短,生動活潑,一派原生態的模樣表現出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這便是最純正的鄖西三絃。作為省級非遺專案,鄖西三絃已經流傳了近兩百年,它不僅沒有在歲月的流失中消沉,反而相繼走上市、省、國家級文藝舞臺,成為一種當下流行的地方曲藝,受到專家和觀眾們喜愛。

融三省精華所創

200年前誕生於馬安

在鄖西,喜歡聽鄖西三絃的人不少,會唱鄖西三絃的人同樣很多。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曲藝小種,在秦巴山裡經歷了近200年的傳承創新,成為鄖西人自己獨有的文化特產,散發著芳香,閃耀著光彩。

時間回溯到清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相傳鄖西馬安鎮的藝人劉家江,當時為了餬口,經常穿梭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賣藝。為了迎合當地人的欣賞習慣,他刻意收集、研究各地的民間曲調,依據多年經驗進行融合,逐漸形成了以鄖西地方小曲為主,交融陝西民間清曲、河南大調曲子的特點,經過民間藝人代代口傳身教,傳承至今的一種民間彈唱藝術。

鄖西三絃是否誕生於鄖西?劉家江真的是鄖西馬安鎮人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查閱了大量資料。在1980年鄖陽地區文化局編纂的《鄖西三絃曲牌、唱段選》中,明確說明鄖西三絃的創始人是鄖西馬安人劉家江。此人以說唱為職業,吹、拉、彈、唱樣樣都行,經常來往於鄂、陝、豫各縣,以演唱營生。為了使演唱受歡迎,他在流動演唱中,十分注意熟悉和研究各地的民間音樂,以豐富聲腔藝術。透過劉家江等人的長期實踐,湖北省內流行的小曲同陝南一帶流行的河南大調曲子等熔為一爐,並與本地的語言音調結合產生新腔,從而形成了具有鄂西北鄉土特色的地方曲種——鄖西三絃。

在馬安鎮,相較於其他姓氏而言,劉姓並不算大姓,經當時調查組多日研究,最終才在馬安鎮惠家河村村民劉木坤家中發現劉氏家譜,裡面的資訊與劉家江的本人資訊相符。

據劉木坤介紹,劉家江自幼家貧,漂泊四方,賣藝為生,四海為家,這也與劉家後人的回憶相符。

據《中國曲藝志》及相關文獻記載,1850年左右,劉家江的鄖西三絃曲調成型後,以馬安惠家河為中心,透過四通八達的古道,迅速向四面八方傳播。

透過資料和當地人口述,可以確定的是,在清道光年間,確實有劉家江這樣的一位“江湖藝人”,而且他確實為鄖西馬安鎮人。

鄖西三絃:融鄂陝豫民間曲調之精華,流傳200年曆久彌新

鄖西三絃第四代傳人查茂華(右)與鄖西三絃第五代傳人張久政(左)。

非遺活態傳承

彰顯鄖西魅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鄖西三絃錄入《中國曲藝音樂整合·湖北分卷》,併成功躋身全國83個曲種名錄。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鄖西三絃已經有了專業的表演劇團,曾經的“鬧地玩兒”已經被現代化的劇場舞臺表演所替代,表現形式煥然一新,以表演唱、伴舞唱、朗誦唱取代了過去以坐唱為主的單一形式,使這一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風采。新編鄖西三絃在傳統鄖西三絃的基礎上,取其精髓兼收幷蓄,對詞、曲、表現方式進行了改編和創新,簡潔明快,清麗典雅,給“鄖西三絃”賦予了新的審美情趣。

從清道光年間至今,鄖西三絃已經走過了近200年的春秋,傳承人也在不斷更新。據鄖西縣文旅局記錄,從創始人劉家江至今,先後傳到過甘瞎子、楊光漢、李少樓、陳文鼎、羅傳弟等手上。隨著一批批新鮮面孔的加入,鄖西三絃如今已發展了第四代、第五代傳承人。

在鄖西,喜歡聽鄖西三絃的人一定知道其第四代傳承人——查茂華。查茂華能唱、能彈、能編唱詞唱腔,同時他還是新編鄖西三絃的創編人,一些新的曲牌均為他所編創。

查茂華今年已經83歲,退出表演一線的他仍在堅持創作。據不完全統計,查茂華透過蒐集整理、創作,共計寫下20多個三絃摺子,多次獲獎。

2004年,在我市舉辦的“黃鶴美育節”大賽中,査茂華創作的《深山紅燭》榮獲一等獎;2006年,査茂華創作的《飛身崖傳說》獲湖北省“楚天群星”銀獎,並在我市第三屆民歌大賽中榮獲金獎;2008年,我市“柳林春曉杯”音樂匯演大賽中,他創作的《一江清水進北京》榮獲金獎。2009年,鄖西三絃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同年,查茂華被授予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不僅在全省大放異彩,在查茂華等人的推動下,鄖西三絃在全國也開始嶄露頭角。2011年,由查茂華師徒表演的鄖西三絃《織女回鄉》選段登上央視大舞臺,在全國人民面前亮相。2013年1月,查茂華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代表性傳承人,後被授予十堰“民間藝術家”榮譽稱號。

鄖西三絃:融鄂陝豫民間曲調之精華,流傳200年曆久彌新

2019年,鄖西三絃走進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

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鄖西三絃響徹全國

今年42歲的張久政是鄖西三絃第五代傳承人,自小就喜愛音樂的他,2010年正式參與到鄖西三絃的表演中,並加入鄖西七夕文化傳承中心,成為一名專業的鄖西三絃表演者。

“我們每年都會登上大大小小的舞臺,年均差不多有200場表演,每場兩人至18人不等,包含主唱、伴唱、舞蹈演員等。”張久政說,鄖西三絃是鄖西家喻戶曉的民間小調,逢年過節總能聽到耳熟能詳的三絃樂曲,一些經典的曲目小孩子也都會唱。

隨著查茂華、張久政等一代代人的傳承,經過不斷沉澱,如今的鄖西三絃已經有了專業的表演劇團,曾經的“遊方藝人”的曲調已被現代化的劇場舞臺表演所替代。

鄖西三絃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影響力也越來越廣,但對於非遺專案來說,“傳承”仍是最難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張久政在不斷培元固本的道路上,和查茂華一起推動三絃的傳承工作。他們在鄖西七夕節文化傳承中心開設了三絃樂器班,招收小孩從小學習鄖西三絃文化,以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三絃,愛上三絃。

今年七夕節,張久政表示,他和團隊將再次為全國人民彈唱三絃。“在8月4日晚舉辦的2022年鄖西天河七夕文化旅遊節中,我們將聯袂帶來鄖西三絃《織女回鄉》,讓鄖西三絃再次響徹全國。”張久政說。

“天上七夕·人間鄖西”。作為省級非遺專案鄖西三絃的發源地,劉家江、甘瞎子等傳承人雖已不在世,查茂華也年事已高,但他們的鄖西三絃曲目早已走出尋常巷陌,飛越漢江長江,枝繁葉茂、奼紫嫣紅。鄖西這座鄂西北小城也將藉著鄖西三絃,凝聚天地之靈氣,傳承千古之繁榮。(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周侖)

【來源:十堰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