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大資料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土地託管助推農業產業化!

劉石|大資料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土地託管助推農業產業化!

劉石

個人資料觀

資料有不同層次的含義,不同層次價值,如果說資料只是停留在靜態資料、結構化資料、碎片資料的話,實際上它的價值非常有限,一定要去深度開掘。但深度挖掘不僅是資料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的產業要按照市場化的邏輯進行重新整合,在這個基礎上,自然會產生比較有價值的資料,整個產業也會越做越好。

國去年糧食總產量達61791萬噸,屬歷史第一高產。然而,在龐大生產總數背後,卻隱藏著糧食生產效率低下、資源利用率低的缺陷。透過資料對比發現,在美國和德同一個農民大約可養活200多個城市人口。而在中國。一個農民只能養活2-3個城市人口,人均生產率差近百倍。在美來生威董事長劉石看來,中國土地碎片化嚴重和農業人口太多是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一大主要原因,阻礙了中國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程序。所以,透過大資料進行土地和產業鏈條的集約,是變革中國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一大關鍵因素。

“土地託管”助推農業產業化

農業生產方式想要達到產業化階段,必須先要經歷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三個階段。劉石介紹,規模化是碎片整合階段,在規模化基礎上,才能對每項工作流程進行規範化處理,進入標準化階段。只有在標準化的基礎上才能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機械裝置、生產技術和管理手段等,才會進入現代化。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

農民批次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和交易標準的農作物、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進人產業化階段。

對於“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劉石認為產業化一定是同時符合市場導向、產業鏈貫通、資料和金融有效融入這三個要素的。產業化是根據市場導向最佳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從而進行全產業鏈的精準佈局,在這過程中,全產業鏈的資料鏈條自然被打通,從而衍生出金融市場。不過劉石也指出,中國目前農業生產水平還處在規模化的初級階段,相比於發達國家農業生產水平還有遠的路要走。

目前中國在農業上的差距不是糧食產量,而是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的差距,這也是未來中國農業應發展的兩個方向。

劉石直言道。

針對這個理念,劉石也帶領團隊推進“土地託管”模式,即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所有權、經營權的情況下,

以“土地託管”為切人點

、整合當地農機手,實現集約化生產和經營,同時

透過標準化產品對接下游用糧企業,

實現“訂單農業”,從而打通產業鏈,

實現從農資投入到糧食貿易閉環。

劉石|大資料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土地託管助推農業產業化!

對農民而言,將土地交由專業機構打理可以保證收成,同時還可以抽出時間外出打工掙取更多收入;對農機手而言,依託於專業機構進行種植工作,不僅不用承擔糧食收成的風險,而且規模化耕作讓種植變得更加輕鬆,在這種託管模式支援下,農業種植也逐步實現規模化操作,不僅有助於打通農業全產業鏈,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在標準化種植中實現農產品品質溢價。此外,在金融和大資料支援下,託管模式可以實現訂單農業的市場準入,促使農業具備產業化條件。

從資料碎片到模型聯通

之所以提出託管模式的理念,也是基於發達國家經驗,比如雖最具爭議,但成長確實迅猛的美國孟山都公司。這家公司在農業全產業鏈上基本已全面完成數字化佈局。基於農業大資料做出來的作業系統,在農戶將相關資料輸入後,就會自動給出種植規劃,包括整個生產過程的管理建議。這套作業系統的基本邏輯是農業種植不是根據經驗,而是根據對市場需求預測來決定今年生產計劃。整個作業系統是“靜態+動態”資料整合,動態資料可以告訴農戶種植時其體操作方法和節奏,包含農機耕種管收四大環節,以及農業灌溉。更重要的是,這個系統不單是生產操作,還是一個商業化作業系統,會根據市場、渠道、倉儲、物流等資料鏈條反饋的資料,決定農戶的商業操作,這些商業操作就包括金融貸款,農業保險,農機裝置的融資租賃,以及糧食的期貨交易。

這種由種植模型和商業模型相結合的作業系統,不是由某一項產品,或某一項技術做支撐,而是由金融資本做支撐。

相比於國外來說,中國基於龐大人口的企業數量,雖然在體量上佔有絕對優勢,但在資料價值挖掘方面,還處在碎片化階段。此外,大部分資料仍只是進行橫向統計,記錄如數量、規模、面積等靜態事實,卻找不到彼此間的關聯,因而沒有充分開發出資料價值。

劉石對此認為,真正有價值的資料一定要有縱向關聯、實時更新、能夠識別隱形資訊,並且存在於大系統中。

對於縱向關聯,也要求從產業角度出發,國繞某個產業鏈條找到有因果關係的資料,這其中每個資料也都是一個變融因素,會影響到上下間其他資料變動,也只有這樣的資料,才具有指導性意義和可操作性。

劉石|大資料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土地託管助推農業產業化!

劉石解釋,當碎片化的孤立資料經過簡單疊加後,會產生算數級別的疊加價值,但這個時候,仍然是資料碎片。當碎片化資料經過模型整合後,資料之間組合會再闡釋資料,不同組合形式產生出不同價值,資料價值會呈現幾何級別增長,但這些資料模型依然只是一個個資料孤島。

只有將這些資料模型統一在一個大的生態體系中,孤立的資料模型進行彼此聯通後,資料才會產生出指數級別的價值。

結構設計要符合商業邏輯

“當我們認識到資料是為了產業服務,那麼構建真正有價值的資料就一定要緊跟商業邏輯,”劉石表示,“另一方面,資料一定是產業達到標準化以後的結果,沒有標準,資料就是噪音。”

劉石也對此指出,

中國目前在資料產業發展上遇到的最核心問題,就是我們整個產業邏輯不清晰,

這導致我國在各行各業、政府各部門的資料碎片化、靜態化和孤立化的現象非常嚴重。而致使產業邏輯混亂的原因在於我們一直以來所遵循的部門化的產業路徑,由於各個業務部門各司其職,彼此孤立,各自產生的資料都成了資訊孤島,資料不會相互傳遞,也就無法為其他部門所用,缺乏產業邏輯的引導就導致資料無法進行有效整合。

劉石|大資料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土地託管助推農業產業化!

(劉石為中國農業開出的AOS藥方)

劉石最後總結道,“只有當我們知道產業需要什麼、消費者需要什麼、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整個業務邏輯設計才能符合未來發展大方向。根據整個產業鏈邏輯去安排生產、安排商業化過程,這樣產生資料之間的邏輯關係才是清晰的,才具有指導性價值。否則,單純的資料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或者是孤立的、邏輯關係不明確甚至是錯誤的,這種資料就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