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紋,白鹿,辟邪,符拔……

獸紋,各種以獸類為形象的裝飾紋飾,古人多用於使用器具上刻畫,多見於青銅器,其他如彩陶、銅鏡也有見。為了在構圖上區別於獸面紋,由動物的側面或全軀形象構成的圖案。

麒麟紋

麒麟紋,白鹿,辟邪,符拔……

傳統吉祥紋樣。古稱麒麟為仁獸,因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雄性為麒,雌性為麟,或合而簡稱為麟,傳為祥瑞之物。古代石雕、泥塑、年畫和刺繡等方面都有麒麟形象,作為祥瑞的象徵。麒麟一般作鹿狀、獨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隨時代而變化,較早似鹿體。後像馬體,獸體近似龍。《毛詩正義》註疏中說:“麟,磨身,馬足,牛尾,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呂。”《大戴禮記》“毛蟲三百六十,而麟為之長。”《禮記》將“麟、鳳、龜、龍”,謂之“四靈”,而麟為“四靈之首,百獸之先”。有的把麒麟說成吐玉書,身上有翼,能從日月飛。被命名為天上星宿,成“五行之精”,麒麟鬥,則日月蝕”。以及麒麟屬無種而生、世不恆有,可活三千歲。

白鹿

麒麟紋,白鹿,辟邪,符拔……

鹿,古代認為是一種神物,是祥瑞的徵象,是人昇仙時的乘騎。西漢初期詩賦《楚辭·哀時命》:“騎白鹿而容與。”所以古代裝飾以鹿為題材的不少。《藝文類聚》九十九引《瑞應圖》:“天鹿者,純善之獸也,道備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則見。”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一春賦:“豔錦安天鹿,新綾織鳳凰。”

辟邪

麒麟紋,白鹿,辟邪,符拔……

傳統寓意裝飾紋。指傳說中一種能驅走邪穢、襏除不祥的神獸。但文獻說法不一,《漢書西域傳》鳥戈山離國注曰:“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急就篇》唐顏師古注曰:“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闢御妖邪也。”古代雕塑、織物、帶鉤等用辟邪作裝飾。以南京、丹陽一帶南朝陵墓前辟邪石雕最著名,形狀似獅,其中帝陵前獨角者亦名麒麟,雙角者稱天祿(鹿),王公墓前無角者最像獅,但多了雙翼,辟邪實則是其統稱。

再端

麒麟紋,白鹿,辟邪,符拔……

傳說中的一種神異之獸,日行一萬八千里,懂得四方之話,知道遠方之事。形如狻猊,有角,印章“再端”鈕,以角的不同,分單再端,雙再端與斜再端三種。

鬥牛紋

麒麟紋,白鹿,辟邪,符拔……

《名義考》:“鬥牛如龍而觩角。”觩角即角作曲貌,一如弓鞬式。形異於龍、蟒之角。《埤雅》:“虛危(星名)以前像蛇,蛇體如龍。”故知鬥牛紋並非牛形,而是一種想像的形象。《宸垣識略》:“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且視之,湖冰破裂一道已縱去。”亦謂非真牛形。又故宮太和殿脊獸中有鬥牛一獸,頭不作蟒形,遍體作鱗片,尾與麒麟尾相似。此獸紋亦用於服飾。鬥牛紋服,次於飛魚之服,屬賜服之一。

獅紋

傳統吉祥紋樣。相傳獅為百獸之王,是權力與威嚴的象徵。佛教經典,對獅子非常推崇。《玉芝堂談薈》:“釋者以師(獅)子勇猛精進,為文殊菩薩騎者。”《潛研堂類書》稱師子為獸中之王,可鎮百獸。故古代常用石獅、石刻獅紋,以“鎮門”、“鎮墓”和“護佛”,用作辟邪。《漢書西域傳》:“烏戈山離國有桃枝、師子、犀牛。”注引孟康曰:“師子似虎正黃,有冉頁耏,尾端茸毛大如鬥。”《本草綱目》:“陶九成言:其食諸禽獸,以氣吹之,羽毛紛落。熊太古言:其乳入牛羊馬乳中,皆化成水。雖死後,虎豹不敢食其肉,蠅不敢集其尾。”《坤輿圖》說:獅“為百獸王,諸獸見皆匿影。性最傲,遇者亟俯伏,雖餓亦不噬。……又最有情,受人德必報。……擲以球,則騰跳轉弄不息。”紋飾一般皆以雄獅構成,氣勢威猛,亦有構成獅子戲球的,民間稱“獅子滾繡球”或“獅子戲球”。獅紋在唐宋時甚流行。

羊紋

麒麟紋,白鹿,辟邪,符拔……

羊,古代寓吉祥之意。《說文解字》:“羊,祥也。”漢代銅洗上刻劃有羊紋,子母羊紋等。並有“大吉羊”銘文。即“大吉祥”。

獬豸紋

麒麟紋,白鹿,辟邪,符拔……

清代補子圖案。獬豸,傳說中的獸名。《晉書輿服志》:”或說獬豸,神羊,能觸邪佞。(漢楊孚)《異物志》雲:‘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楚王嘗獲此獸,因像其形,以製衣冠。’”清代御史及按察使補服前後,皆繡獬豸圖案,明時亦用之。

上一篇:

中國傳統紋樣——鳥樣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