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泥鬼》

「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泥鬼》

文/盧明 編輯|燕子 圖片|網路

「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泥鬼》

白話譯文:

我的家鄉有個做太史的唐濟武。幾歲的時候,有個表親帶著他到寺中做遊戲。唐太史童年的時候氣質利落,有很強的膽氣。他看到廡殿中泥塑的鬼睜著琉璃眼大而明亮,很喜愛它,偷偷地用手指摳了出來,藏在懷中回到了家裡。到家以後,那位表親突然發病不說話了。過一段時間,表親忽然起來,厲聲說道:“為什麼掘我的眼睛!”就這樣大聲叫喊不停。眾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個時候,唐濟武才說出自己在寺裡摳泥鬼眼睛的事。唐濟武的家人於是禱告說:“小孩子不懂事,戲耍時傷了您的眼睛,這就還給您。”聽了這話,那位表親大聲說:“如果這樣,我就走了。”說罷撲地就沒氣了,好久才甦醒過來。家人們問這個表親剛才都說了什麼,表親茫然沒有感覺。於是就送那琉璃眼珠到寺中,安在鬼的眼框中了。

蒲松齡說:“到別人家中討要自己的眼睛,這泥塑的偶像多麼有靈啊。唐濟武摳了泥鬼的眼睛,怎麼就被鬼遷怒在一同去的人身上呢?那一定是唐濟武這個人官高尊貴,性情大氣,你看他得意的時候上書朝庭,不得意的時候就做那寧清靜淡遠的人。神都敬畏他,何況鬼呢!

盧明品評:

本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講唐濟武小時候摳泥鬼眼睛的事,後一部分蒲松齡由這個故事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唐太史的敬重之意。

文中所寫唐濟武,真有其人。他本名唐夢賚,濟武是他的字,生於1628年,卒1698年, 清代文學家。字濟武,號豹□,又號嵐亭。他是淄川人,系蒲松齡的同鄉好友,喜讀聊齋故事,併為《聊齋志異》作過序。他是清順治六年(1649)進士,曾任授翰林院檢討。翰林院受命將《玉匣記》和《□帝化書》譯為滿文,唐夢賚以為兩書皆荒誕離奇,誣民惑事,上疏請罷,又疏斥諫言官張煊、陰潤之失,終於得罪罷歸。本文蒲氏議論中說唐濟武“上書北闕,拂袖南山”,應當指的實有之事。歸田後,寄情山水,棲心禪悅,日與高珩等人詩酒唱和,並兩次南遊。但他對國家政事仍然關心,時為經世之言,只是未再入仕。想來,這也正是蒲松齡高看唐濟武的原因,他在讚揚他堅持正義,不容邪氣,敢於說話,正直無私。在蒲松齡看來,像唐濟武這樣,才是為官者的擔當,為官者就應像他這樣。

至於文中寫的唐濟武摳泥鬼之眼而表親被鬼附體之事,恐怕就是演繹了的。當然,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讚揚唐濟武。鬼,眾人皆怕,唐濟武卻不怕,他就敢摳泥鬼的眼睛,這是需要膽識的。

試圖用鬼神來影響人的觀念,這是古代重要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建立在假想的基礎之上。在科學不倡明的時代,這的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從各種關於古代生活的記述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一點。這種方法,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是不可避開、必然出現的,這與佛、道、基督等教的認識基礎都是一樣的,中外皆用。

人常說:“三尺之上有神靈”,這是在提醒人們時時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要慎獨,不要做壞良心的事。做普通人是這樣,做民人敬仰的官吏更應當如此。所以,人們常常把那些心中敬仰的官說得神乎其神。蒲松齡寫唐濟武,也是這種情況。

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注重人本思想。所以,他們把崇高的信念,更多地寄託在位高的人身上,而不是象西方那樣更多地寄託在神的身上。中國人對“官”的要求,除了現實的治理手段以外,還要求他們成為精神的偶像。所以,千百年來,百姓也好,官員自己也好,都是非常注重官德的培養。看到他們的官德好,老百姓心裡舒服,即使做了他們在職位上應當做的事,老百姓也熱情地為他們歌功頌德。

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複雜的。什麼時候都有好官也有劣官。那些劣官,假公濟私,以無行之人踐有權之位,嚴重損害社會和群眾,這對世人在心裡上是個很大的損害。對這種人,群眾當然不會象歌頌唐濟武這樣去讚頌他,而會用另外的方式去鞭撻他。

如此說來,為官者,當淳其德,效其力,為其國,恤其民,不可假公器而得私利,更不得幹傷天害理之事。須知,三尺之外有民人,百年之後有公斷。至於一開始就“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卑鄙小人,有關部門和佔據要衝的人千萬不要因了那點關係和賄賂而將他們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如果提拔,這提拔人者,比被提拔者的罪過還要大。為官之道,不可不慎啊!

蒲公原文:

餘鄉唐太史濟武,數歲時,有表親某相攜戲寺中。太史童年磊落,膽即最豪,見廡中泥鬼睜琉璃眼,甚光而巨,愛之,陰以指抉取,懷之而歸。既抵家,某暴病不語;移時忽起,厲聲曰:“何故掘吾睛!”噪叫不休。眾莫之知,太史始言所作。家人乃祝曰:“童子無知,戲傷尊目,行奉還也。”乃大言曰:“如此,我便當去。”言訖仆地遂絕,良久而蘇。問其所言,茫不自覺。乃送睛仍安鬼眶中。

異史氏曰:“登堂索睛,土偶何其靈也。顧太史抉睛,而何以遷怒於同遊?蓋以玉堂之貴,而且至性觥觥,觀其上書北闕,拂袖南山,神且憚之,而況鬼乎?”

「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泥鬼》

「粗品聊齋」盧明專欄|評《泥鬼》

作者:盧明,男,1960年生人,筆名黃河入海。鄆城縣委退休幹部,鄆城縣作家協會主席,縣詩詞學會會長。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菏澤市詩詞學會副會長,菏澤學院水滸文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鄆城縣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在《光明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多種報刊及網路平臺發表散文100餘篇、小說20餘篇、詩詞詩歌1000餘首,其中《菏澤賦》在《光明日報》發表。著有《正話水滸》《水滸印象》《好漢文化探究》《鄆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書籍六部,主編《鄆城文學作品選》《鄆城文韻》《水滸別傳》《水滸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澤電視臺主講水滸文化十三期。

壹點號心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