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的電影名稱隱喻

德國學者卡西爾在《人論》中寫道:“神話的真正基質不是思維的基質而是情感的基質。這

種情感的統一性是原始思維最強烈最深刻的推動力之一……原始神話的存在是溝通人與自然最為本真的方式。而這種溝通從遠古至今從未停息過,只是人類的生存方式發生著變化,人們對於自然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如果這種改變不能說是認識的深入,或許我們只能說是所謂‘超越’後的情感迴歸。”

神話催生了感性思維的甦醒和萌發,釋放了人內心深處真實情感,給予人們一個遠離約束和羈絆的心靈家園,其中,情感是人們的共性,就是能體會到並且可能能感同身受的觸動。

千與千尋的電影名稱隱喻

電影《千與千尋》具有濃烈的超現實的魔幻色彩,但藝術來源於生活,電影中許多原型是能找到現實依據的,又因為作品多重解讀的複雜性,文藝上,很多闡釋能夠說通,就不能斷定為錯誤的,電影裡面的事物並不完全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對現實的一種誇張化的隱喻式再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進入後工業化社會以來,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拜金主義的盛行、對財富的追求、對權勢的爭奪、慾望的無止境……。使人逐漸成為被異化的工具,金屬、機械的冷漠取代了農耕社會的溫情與悠閒,對富裕的追求導致了人勞動的異化。與物質豐富相對應的卻是精神上的荒蕪:焦慮、冷漠、疲憊、沒有寄託、沒有信仰,人類自我危機感逐步加深,困惑成了生存的註解,心靈尋覓不到家園。這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過去被文明的理性所壓抑和蔑視的“原始”和“野蠻”的東西,才是更加符合自然生命生存狀態的東西。原始人能直接從自然中領悟到神秘和神聖,這種意識、知覺轉化為神話思維能促使現代人擺脫極端物質主義的痴迷,因為這種靈性的世界觀不是從使用價值上去觀照事物,而是在物我合一的神秘中體驗自我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所以,魔幻藝術作品在創作中往往藉助傳統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宗教、儀式、信仰等反映原始生存狀態和心態的諸多元素,來反襯現代人的生存境遇。

作品把所要傳達的內涵和意象透過神話這個放大鏡誇張、變形和凸現,使之更具藝術審美性和思想深刻性。

電影名

千與千尋的電影名稱隱喻

電影名稱

日本是一個信奉多神的國家,日本的傳統宗教認為世間萬物皆有神靈,“萬物有靈”論,或稱為“泛神論”的世界認識,再現世界的“氣息”,敬畏一切自然神靈——這正是宮崎駿動畫片的精神核心,所以電影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神魔鬼怪。

“神隱”一詞是“被神隱藏起來”的簡稱,特指小孩子無端失蹤的事件,電影名字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千與千尋是同一個人,如果不看電影,單憑千與千尋,會誤以為是兩個人的名字,為何要如此命名呢?

在這裡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神隱”可能有兩個意思,一是失蹤,被神藏起來了,不知去向,千尋被藏起來了,變為了千。二可能是指神明的消失,尋依舊是尋找,尋找自我,千與千尋是同一個人的一體兩面,猶如湯婆婆與錢婆婆,雖然是孿生姐妹,但是兩個人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千尋被湯婆婆剝奪名字,在其成長過程中,一直被小白和錢婆婆灌輸這一理念“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走下去”,千的追尋就是千尋的自我,她的成長過程自始至終,都是自己在走,所以一個人的兩面來命名,尋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探訪,尋找神明,就如“腐爛之神”回到河川大神,小白記起自己的名字,這兩者都是“隱”起來的神明,這亦是自我的尋找,也是千尋的尋找探訪,千尋所遇到的神,是為了引導她能夠正確地生活下去而出現的。

看到網上還有一個解釋:“千”與“千尋”兩個人加起來,包含了“‘千與千’尋”——即“2000(年)之尋”的語義,,即20世紀與21世紀交替的特殊時間性,是內在於本片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告別世紀末的2000年,迎來2001年的新世紀的“第一個清晨”(主題歌《曾幾何時》),人類進入一個新的千禧紀元,這一特殊的時間性正是解讀本部作品的關鍵線索。而且,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千尋一家搬家途中,這種歸屬、歸宿的轉換而帶來的空間移動,也與世紀交替的過渡性質的時間性相對應,在影片中,同樣暗示的有“21國道”和“19”的車牌號。

千與千尋的電影名稱隱喻

車牌號

千與千尋的電影名稱隱喻

21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