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加編鐘與曾侯輿編鐘的南公,所記錄西周初年的夏商周歷史真相

羋加編鐘與曾侯輿編鐘的南公,所記錄西周初年的夏商周歷史真相

(作者:趙輝)周公是中國歷史中最傑出的人物,對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中國“元聖”,是西周王朝的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儒學的先驅,為每一箇中國人所熟知。在西周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同樣有一位重要歷史人物,“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公”,比肩周公卻並不為人們所認知。

南公雖是周初重臣,歷史所載事蹟並不多,但卻常見於周代史料《左傳》、《尚書》、《國語》等的記載中,如《尚書君奭》中的“南宮括”,《論語微子》中的“伯適”;近年頻現於出土西周和東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如羋加編鐘、曾侯輿編鐘、大盂鼎等,使得南公的歷史價值與重要性逐漸顯現,對還原出夏、商、周曆史真相提供了難得的原始史料。

周公在《尚書君

》篇中對歷史評價為“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周文王之所以能夠崇尚仁德而獲得夏王朝夏文化的文明之地,是因為有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等賢臣的輔佐!由此可見,“南公”南宮括在西周王朝的建立、中華仁德人文思想的確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是南公的仁德治國思想,影響著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文明思想的確立,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文明進步。

羋加編鐘與曾侯輿編鐘的南公,所記錄西周初年的夏商周歷史真相

南公南宮括與周公周公旦在西周初年的歷史,有著極其相似經歷。要了解破解南公南宮括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參考周公的歷史。周公輔佐周武王,伐紂克商,建立西周王朝;並被分封於魯地魯國,成為魯國的開國之君。但周公本人卻並未到魯國擔任國君,而是繼續在西周王朝擔任重要職務,參與管理西周王朝,在死後葬於周原陪伴周武王。同樣,南公南宮括追隨周文王,成為“文王四友”之一,並協助周武王伐紂克商,為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南公南宮括被封於南方曾地建立曾國,成為曾國的開國之君,而其本人仍然擔任西周王朝的高官管參與管理西周王朝。從出土於周原的【大盂鼎】銘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南公南宮括大機率死後仍然葬於周原追隨周文王與周武王,並在周原留下繼承其王公貴族身份的後裔,也就是【大孟鼎】中的“盂”系後裔。

南公

南宮括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南公的周原後裔與曾國後裔為我們留下的青銅器及其銘文,為我們破解夏、商、周的歷史,還原夏、商、周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等重大歷史問題,提供了真實、可靠、原始的史料。這些原始史料,透過另一個角度,為我們還原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真相。

羋加編鐘與曾侯輿編鐘的南公,所記錄西周初年的夏商周歷史真相

2019年5月,隨州棗樹林墓地發現第169號墓,出土了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器【羋加編鐘】。值得關注的是,銘文出現了“禹”與“夏”的記載:“惟王正月初吉乙亥,曰:伯括受命,帥禹之緒,有此

南洍

”。“伯括”即《尚書·君

》中的“南宮括”、《論語·微子》中的“伯適”。2013年出土於隨州文峰塔曾侯與之墓的一套編鐘【曾侯與編鐘】,上面有180多個銘文中也出現了“伯括”的名號:“惟王正月吉日甲午,與:伯括上帝,左右文武。徹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

透過對曾侯輿編鐘銘文的解讀,確定了曾國是周朝開國功臣周天子同宗族的南公南宮适後代的封國,破解了“曾隨之謎”。曾國為封國國名,隨為曾國國都名,《左傳》為區別齊魯地區的曾國而稱之為隨國。因此,漢水流域的曾國與隨國為同一時期同一地方的一國兩名。【曾侯與編鐘】開篇銘文的意思為:曾侯與說,南公伯括先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剷除了殷商王朝的統治,安撫穩定了天下民心。周武王冊命南公伯括,經營管理夏汭地區,以君子協議安定淮夷,將長江以北及夏文化地區納入西周疆域。這一西周初年的歷史過程,在《禮記·樂記》中用孔子的話記錄為“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其中南公伯括在“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三個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圓滿完成了周武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的建國戰略目標。伯括或南宮括,也因對南方的開疆拓土有功,而被冊封為“南公”,成為家族的世襲封號,參與西周王朝的統治管理。

羋加編鐘與曾侯輿編鐘的南公,所記錄西周初年的夏商周歷史真相

南公伯括是在南方什麼地方開疆拓土,實現“南國是疆”的呢?這是本文所研究探討的重點內容。青銅器【羋加編鐘】銘文給出了具體歷史答案!“伯括受命,帥禹之緒,有此南洍”,南公伯括受命,統帥曾經為大禹建功立業的人民與土地,才有了這南方的疆域。【羋加編鐘】銘文雖然表述出南公統帥地區的重要歷史地位,但是並沒有陳述出具體地理位置。【曾侯與編鐘】給出了進一步的答案,“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南公是因為“營宅

土,君庀淮夷”而建功立業,那麼“淮夷”之地,就是南公“帥禹之緒”的地方。

根據楚國國都壽春地區的歷史地圖,壽春淮河之北地區,古代稱之為“夏汭”。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一個歷史新結論:【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營宅汭土,君庀淮夷”,當指楚國國都壽春所在的淮河中游地區。這一地區,在《左傳》的歷史記載中,是“夏之興也以塗山”“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所屬地區,是大禹治水“鑿山導淮”的主要受益地區,為名正言順、貨真價實的“帥禹之緒”之地。南公的“君庀淮夷”“帥禹之緒”,才有“臨有江夏”擁有對長江之北地區及夏禹故土的控制權。

羋加編鐘與曾侯輿編鐘的南公,所記錄西周初年的夏商周歷史真相

南公伯括“徹殷之命”追隨周武王伐紂結束殷商王朝,只是南公的部分功業,“帥禹之緒”“君庀淮夷”才是南公所立的不世之功——“撫定天下”。也就是說撫定“禹之緒”“淮夷”才是南公“撫定天下”的豐功偉績,“天下”實指“禹之緒”“淮夷”之地。這在《孟子》中的“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做描繪的“天下”洪水景象,得以相互印證。

南公伯括為周王室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在周康王時期的青銅器【大孟鼎】銘文中,透過周康王之口的褒揚,同樣得以展現。因為周康王接近南公伯括建功立業時期,周康王所述更加可靠可信: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丕顯玟王,受天有大命,在珷王嗣玟作邦,闢厥慝,匍有四方,畯正厥民。在雩御事,摣酒無敢酖,有祡烝祀無敢醉。故天翼臨子,法保先王,匍有四方。我聞殷墜命,唯殷邊侯、甸,雩殷正百辟,率肄於酒,故喪師。巳!汝妹辰又大服,餘唯即朕小學,於勿克餘乃闢一人。今我唯即型,憲於玟王政德,若玟命二三正。今餘唯命汝盂召榮,敬雍德經。敏朝夕入讕,享奔走,畏天威。”王曰:“而命汝盂,型乃嗣祖南公。”王曰:“盂,乃詔夾死司戎,敏誎罰訟;夙夕詔我一人烝四方,雩我其

省先王,受民受疆土。又鬯一卣,冂衣、巿、舄、車、馬;賜乃祖南公旗用狩;賜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馭至於庶人又又九夫;賜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夫。極域遷厥土。”王曰:“盂,若敬乃正,勿廢朕命。”盂用對王休,用作祖南公寶鼎。唯王廿三祀。

羋加編鐘與曾侯輿編鐘的南公,所記錄西周初年的夏商周歷史真相

從【大盂鼎】的銘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周康王對盂的先祖南公的褒揚,與【羋加編鐘】【曾侯與編鐘】銘文所述一致,陳述了南公在西周王朝的建立,開拓南方夷地疆土方面的功績。周康王授權南公後裔盂繼續前往南方夷地為西周王朝服務,繼承南公職位管理夷地。周康王“賜乃祖南公旗用狩”及“賜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夫”,賞賜盂東夷的王臣十三人,東夷勞力一千人等等。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南公與盂的統治物件與地區為東夷之民、東夷之地。這與【曾侯與編鐘】中的“君庀淮夷”所述高度一致,而且明確了【大盂鼎】中的“夷臣”“夷民”為更具體的“淮夷人”。

“伯括上帝,左右文武。徹殷之命,撫定天下”與“在

王嗣玟作邦,闢厥

,匍有四方,畯正厥民”同義,“伯括受命,帥禹之緒”與“故天翼臨子,法保先王,匍有四方”同義。如果說,以南公一個人的功勞能夠“徹殷之命,撫定天下”“匍有四方,畯正厥民”,那就是誇張與言過其實了。但是,以南公一個人的能力“撫定”殷商王朝的南都“大邑商”四方湖古城所在的淮夷力量,讓周武王率領八百諸侯全力北伐殷紂王,武力消滅殷紂王,對南公來說卻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不世之功。“紂伐東夷而隕其身”,當殷商的主力軍隊在南都大邑商征伐東夷人時,南公透過政治或君子協定“撫定”殷商主力、“撫定”淮夷,最終使得周武王能夠武力消滅殷紂王。由此可見,南公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重要與關鍵的。

在筆者看來,最大的歷史可能為:在殷商王朝的南北二都背景下,南公獲取了南都商都大邑商的軍事控制權,安撫住商都周圍的淮夷力量,使得周武王可以集中軍事力量北伐殷都的殷紂王,一舉消滅殷紂王的殷都軍隊,殷紂王絕望之下只得自焚而亡。但南方商都大邑商四方湖古城的商勢力還在,還需要周武王南征大邑商,收復商邑的殷商遺民。這才有了《禮記樂記》中的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南公的“君庀淮夷” “徹殷之命,撫定天下”,伯括也因此功績而冊封為“南公”,可以與周公齊名。

因此,南公伯括的“徹殷之命,撫定天下”、“君

淮夷,臨有江夏”、“帥禹之緒”、“匍有四方,畯正厥民”的歷史功績,實為南公掌控了大禹治水之地的殷商王朝大邑商四方湖古城,撫定了商都四方湖古城周邊的淮夷部落,擁有了堯舜禹時期的“天下”;“匍有四方,畯正厥民”的實際歷史所指為,南公佔領了商都大邑商四方湖古城,收復安定了商族遺民。(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