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天官寇準:孑然一身勇,風骨傳千年

歷史上的大宋,被稱為風雅大宋,宋詞的清麗,點茶的精緻,宋制的優雅,無不讓人沉醉其中。

清明上河圖徐徐展開,述說了數千年前大宋的繁榮景象與自然風光。

雙天官寇準:孑然一身勇,風骨傳千年

然而,一個朝代的繁華,離不開統治者的勵精圖治,同樣也少不了朝堂肱骨的披肝瀝膽。

若論宋朝的名臣,寇準必當榜上有名。

01

公有水晶目,亦有水晶心

公元961年,寇準出生於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他自幼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

寇準十分聰慧,19歲便高中進士。

寇母因勞累身患重病,臨終時,她把自己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僕人劉媽說:“寇準日後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副畫交給他。”

為官之初,寇準尚能做到廉政節儉,但漸漸地還是被汴京的富貴繁華迷了眼,開始講排場。

43歲那年,寇準出任宰相,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準備大肆操辦,宴請賓客,一時間宰相府前人頭攢動,達官貴人攜重禮為他慶生。

這時劉媽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了他。

寇準開啟一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面上大雪紛飛,在一間破舊的茅屋裡,一個少年在昏暗的油燈下苦讀,母親坐在一旁紡紗織布,畫上寫了一首詩:

“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寇準看到母親的遺訓,拜讀再三,心中羞愧,立即謝絕了壽禮,撤去了壽宴。

古語有云:“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寇準曾三次位極人臣,但他始終銘記母親的教誨,宦海沉浮三十多年,從不營私舞弊,未曾為自己建造一座私宅。

當時的處士魏野更是贈了他一首詩:“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

有一年,寇準回到老家陝西渭南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親們送來壽桃壽麵表示祝賀,為了答謝大家的深厚情誼,他擺宴相待,但事先與大家約定只擺壽宴,不收壽禮。

酒過三巡,手下人來報,說有人送來一隻木盒,知道寇準不收禮品,丟下盒子就跑了。寇準心中疑惑,開啟盒子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般的點心。

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辯忠與奸,清白不染塵。”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正是寇準的清廉,才換來百姓對他的敬重與愛戴。

02.

躬身必自省,三思而後行

作為政治家聞名的寇準,曾寫下《六悔銘》,字字珠璣,充滿了人生智慧。

“官行私曲,失時悔;富不儉用,貧時悔;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醉發狂言,醒時悔;安不將息,病時悔。”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這篇僅42字的文章推崇備至,引為經典,時刻用來反省自身。

寇準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屢次被貶,見慣了官場的的世態炎涼,研悟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幡然醒悟,若不想事事後悔,便需要躬身自省,三思後行。

傳說寇準有一個莫逆之交張詠,在別人都稱讚寇準足智多謀又敢於進諫時,他說:“寇準奇才,惜學術不足爾。”

他們是同科進士,但張詠算起來卻是寇準的前輩,因此相交數十年間,寇準心裡都對張詠十分尊敬。

澶淵之盟後,寇準立下大功,正巧碰上張詠回京述職,寇準邀請張詠到家中赴宴,一番暢談後,寇準說:“我自認為見識淺薄,而張公您學識淵博,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離別之際,希望張公您能教我一二。”

張詠知道寇準不喜歡讀書,但他身處宰相,一舉一動都關係著民生大計,於是委婉地對他說:“《霍光列傳》不可不讀也。”

寇準回到書房,急忙取來《漢書》,翻至《霍光列傳》一篇,看到“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時,寇準驀然驚醒,明白了張詠的深意,此後他手不釋卷,盡力彌補自己的不足,終成一代名相。

《雖有嘉餚》中說:“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與困惑,才能反思勉勵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寇準寫下那42個字,也是想告誡後人反躬自省,及時悔悟。

03.

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

《宋史》有言:“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準為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

有一次,寇準與宋太宗議事,因政見不和與太宗發生爭執,還沒等他說完就起身要走,寇準卻上前拉住了太宗的衣服,讓他聽自己把話說完。

議事廳一干人等為寇準大膽的行為捏了一把汗,宋太宗無奈只能黑著臉坐下,但事後太宗十分讚賞寇準,高興地說:朕得寇準,猶文王之得魏徵也。

公元1004年秋,遼國在蕭太后與遼聖宗的帶領下,舉兵南下,侵略大宋,俘虜北宋將領王先知等人,因此整個北宋朝堂上下瀰漫著恐遼情緒。宋真宗畏敵,在大臣王欽若的建議下,想要南逃遷都。

寇準聽後,怒不可遏,他上奏分析了此次戰爭的利弊,力勸真宗親自督戰,他說:遼軍儘管前期出兵順利,但是戰線拉得過長,軍中補給非常困難,加上對方深入大宋腹地,我軍以逸待勞,從敵我形式來看,有必勝的把握。若我軍不戰而退,拋棄太廟,後果將十分慘痛。

宋真宗聽了寇準的建議,御駕親征,宋軍也因真宗的到來,士氣高漲,奮勇守城,將前來偵查的遼軍大將蕭達凜射殺於城下。

此次遼軍來襲本意是想掠奪物資,見局面不利,表示想與北宋議和,剛好宋真宗無心戰事,為此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此後百餘年間雙方都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同時頻繁的經濟往來,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經此一役,寇準名聲大噪,後人用“澶淵會盟彰忠肝烈膽,宰相無第見高風亮節”來稱讚其功績。

寇準一生剛正不阿,深得宋真宗的信任。同時也漸漸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丁謂和王欽若等人經常在真宗面前詆譭他,寇準從丞相之位被貶到地方為官。

到了地方之後他依然政績斐然,又被調回汴京。他無論自己身居何處,無論官職高低,都不忘自己的本心,為國盡忠,為民謀福,故此民間傳言“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

後來真宗病重駕崩,寇準被奸佞構陷,被貶雷州,客死異鄉,讓人痛腕。

4。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人心難測而信之,是謂孤勇。”以寇準的聰明才智,怎會不知自己的所做所為會招有心人記恨?他不過是遵從了內心的選擇,懷揣著一腔孤勇,想用自己的力量守護大宋的世道,護衛大宋的黎民百姓。

為了心中的正義,他不屑與小人為伍,寧折不彎。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內不愧於心。

“青山不語,縱使半生踽踽,也傲骨嶙嶙。”寇相併非武將,但他的文人風雅氣節,鑄成一身崢崢風骨,不諂媚,不妥協,不從眾,一身浩然正氣長存於人間,迴盪歷史千百年。

雙天官寇準:孑然一身勇,風骨傳千年

作者:無盡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