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為何這樣說?其一,來自其優點,一個“義”字,赤壁之戰後在華容道,為了所謂的義,放走了曹操,害得孫劉聯軍在整個赤壁之戰中功虧一簣,錯過一舉殲滅曹魏勢力的可能。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其二,來自其缺點,“高傲自大”。關羽氣盛高傲,不講策略,背棄了劉備與諸葛亮共同制訂的聯孫抗曹的大政方針,擅自專行,拒絕東吳使者的友好,破壞了聯合戰線。當時孫權派諸葛瑾去示好關羽。向關羽提親,誰知關羽道:“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意思就是老虎的女兒怎麼能嫁給狗的兒子呢?這話誰聽了不氣,怎麼說你只是一個將,人家還是一方諸侯呢。不過也有人拿這段來開玩笑,說是關羽的口音重,讓諸葛瑾聽錯了。他的原話是“吾女安肯嫁權子乎?”意思就是我的女兒不知道願不願意嫁孫權的兒子啊?我得去問一下。這是謙虛的意思,可被聽成了“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管是哪種,孫權聽了都大怒,沒幾天,就殺了關羽。再者,他目空一切的北伐,他完全的可以留守荊州,分散曹魏的軍事力量和防禦東吳,這是他的最主要任務。他不僅得罪了東吳,還用有限的用於防守的荊州兵力北伐,結果導致失敗,後續的張飛的死和劉備夷陵之戰失敗氣死都是由於關羽的狂妄而引發的。如果關羽不北伐,守住荊州,按照歷史的發展,曹魏兩代君王都短命,曹魏人才整體下降,朝堂內鬥嚴重,而劉關張起碼能夠多活個三五年,軍力旺盛,為當時世上最大威望的英雄人物。奪取關中一統三國也不是不可能。歸根結底,關羽狂妄自大害了結義的兩兄弟,也讓劉備一生心血付之東流。還讓蜀國不能一統三國。關羽對蜀漢王國的衰敗,難辭其咎,害己害人害國,其悲劇命運可嘆、可悲。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有人說,你那都是《三角演義》的內容,真實的關羽不是這樣子的,那我們再來看看真實的關羽是怎麼樣的,其中《三國志關羽傳》中的一段記載: 關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馬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指漢高祖的大將黥布、彭越)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關羽聽說劉備收了馬超,並知道馬超武藝高強,於是就要從荊州入川來與馬超比試高下,幸好諸葛亮致書說服才免此舉。諸葛亮的信中和費詩的話中均肯定了關羽高於其他幾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關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這一點。同樣,當劉備做了漢中王,封張、趙、馬、黃並列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也非常不服氣。

可見他雖忠勇無雙,但卻無深謀遠略,只能是以其忠義勇傳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戰略家之遠見卓識。既然關羽是葬送蜀國的罪魁禍首,又如此高傲自負,那為何他還能被封為“武聖”,與“文聖”孔子的地位等同呢?而且查閱中國所有的書,只有他能被史書稱為威震華夏的,這又是為何呢?今時今日,為何世界各國都有人祭拜關羽呢?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那個你不太瞭解的關羽吧。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尋滄海桑田歷史遺珠,大家好,這裡是世界名人榜!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出生於東漢延熹三年(公元160年)農曆六月廿四,河東郡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關羽身長九尺六寸、須長一尺六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與其忠義之氣概正好互為表裡。關羽十七歲結婚,十八歲生兒子關平。二十九歲時,因當地鹽商欺壓百姓,被關羽鋌身赴險殺死,出逃到河北涿州,結識張飛,再遇劉備,三人恩若兄弟,桃園結義,從而跟隨劉備,為匡復漢室南征北戰。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民間最為熟悉的關羽形象來自於《三國演義》,一些故事神乎其神,京劇、評書甚至相聲中都會頻繁引用關羽事蹟,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刮骨療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

但歷史畢竟不是神話,也不是小說,正史上的關羽拿得出手的戰績只有三件,可這三件也足以讓其威震華夏:

第一件,報曹公,誅顏良。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各類歷史小說中,比如《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為了讓情節更加引人入勝,通常會把武將們描述得衝鋒陷陣,殺敵勇猛。故事當然精彩,不過在嚴肅的正史中,這樣的記載還是非常少的,僅有項羽等少數幾人,在正史中是有記錄了他們親自廝殺的細節的。雖然《三國演義》中記錄的各種武打場面數不勝數,但這樣的場景只有一次記錄在正史《三國志》中,那就是關羽誅殺顏良。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建安五年,關羽隨曹操東征袁紹,曹操讓關羽和張遼一起擔任先鋒迎擊顏良。關羽遠遠看見顏良的旗幟和車蓋,便策馬殺入千軍萬馬之中,砍下了顏良的腦袋回到陣中,替曹操解了白馬之圍。

須知,人畢竟都是血肉之軀,“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說來容易,做起來何其之難,人畢竟是血肉之軀。縱觀二十四史,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恐怕也唯有關羽一人了,昔日項羽縱然一人殺幾百人,也身受十幾處傷,更不能做到斬殺敵人主將,扭轉整體戰局。然而關羽居然做到了這一點。

從對比中可以看到,關羽個人的武藝確實很高。

第二件,身在曹營心在漢。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歷史上這一事件中,關羽的表現堪稱完美。下邳之戰劉備兵敗,負責為他保護家眷的關羽被曹軍包圍。張遼從中協調,曹操接納關羽投降。而關羽的投降,卻與歷史上所有的投降都有所不同,他對曹操直言不諱,表示自己只是為了保護主公家眷投降,等將來報答曹操後,還將繼續投靠劉備。

曹操手下大多數將軍的官職都是曹操親自封的,而關羽的漢壽亭侯卻是曹操向漢獻帝奏請的。要知道當時的情況下,連曹操自己都沒得到漢朝封侯,可見他對關羽的重視。這就是傳說中的“上馬金、下馬銀”,曹操之恩情,不可謂不大。

關羽意志極為堅定,曹操用功名利祿甚至美女來誘惑,關羽都不為所動,放棄了曹操給他的一切。斬殺顏良為曹操解除白馬之圍報答恩情後,他封存了曹操的賞賜,堅持追隨當時已經投靠袁紹、無比沉淪的劉備。而這個時候,曹操手下看不過去,想要去追關羽,曹公也表現出來了中國歷史上難得的高風亮節,說了句:“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身在曹營心在漢,奠定了關羽在封建時代的地位,他的忠君愛國思想被統治階級所認可,故而大肆宣揚,成了忠義的代表。但另一方面,他身上所閃耀出來的人性光輝和人格魅力,也足以令當時以及後來人折服。

第三件,殺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勢奪取荊州,並且把這裡當做奪取天下的根基。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所制定的實現統一的策略,劉備在奪取巴蜀、漢中之後,“一旦北方有變,則派一上將軍北伐”。當時劉備已經斬殺夏侯淵,奪取漢中。曹操本人風燭殘年,繼承人以及幕僚間內鬥不斷,同時劉備、孫權從不同方向威脅魏國,北方政權出現動搖。

而關羽作為《隆中對》裡的上將軍,也依據原計劃進行北伐,在襄樊圍困了與夏侯淵齊名的曹仁。曹操連忙派出于禁率領大軍支援,要知道當時于禁可是曹操帳下五子良將排名第一的,可見魏國的重視程度。結果關羽利用漢水氾濫,將於禁大軍困在島上,蜀軍乘船包圍。于禁率領大軍投降,龐德被殺。

關羽擊敗了魏軍,還得到了于禁的軍隊,聲勢大振,周邊的各路流寇紛紛投靠關羽,史書上稱他威震華夏。而且還讓曹操擔憂不已,想要遷都來躲避關羽的鋒芒。

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殺龐德。他這樣的功績,放眼整個三國,沒有一個大將能做得到。

雖然關羽在真正的歷史上並不像演義中所描述的那麼神奇,但是有了以上三點功績,他無論從武藝、軍事指揮還是忠義方面,都已經足夠完美,絕對擔得起“武聖”這兩個字。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既然正史都對關羽的評價如此之高了,那他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還用懷疑嗎?這裡並沒有人懷疑他的功績和地位,但或許沒有他犯的兩個錯,說不定劉備就能一統三國了。他如果沒有犯那兩個錯,那他的一生就完美了,一個錯來自其優點,“義”,一個錯來自其缺點,“高傲自大”。

先說他的“義”。他在華容道攔住逃跑的曹操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在這裡,“義”已經束縛了關羽的正常思考與行動。報恩的思想、舊日情義,使關羽模糊了最起碼的敵我界線。華容道義釋曹操,把困窘的敵酋放走,固然使得關羽的“義”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此處也暴露關羽的致命弱點,他因舊情而忘卻了孫、劉兩家所付出的千軍萬馬的代價,在大是大非面前,猶豫不決,錯失良機,著實是得不償失,因小失大。他自知華容道事關吳蜀大局,來前與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但在公私之間,他猶豫不決,似乎斬殺了曹操,則會使自個兒的“義”受到矇蔽,可以說他是為了自己棄吳蜀大業於不顧。將“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置於己後,可以說,他已被英雄主義衝昏了頭腦,完全沒有了大將之風。

再說他的缺點,“高傲自大”。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說劉備的統一大業就是葬送在他手裡也不為過,作為“千古名將”,他非常的高傲自負。史書上稱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當然,自負到自矜的地步,那確實是過頭了。

當然,凡高傲自負的人,都有過人的本領或才華,否則就是狂妄自大,牛皮大王。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在“溫酒斬華雄”時就為關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對他懷有崇拜之情。直到關羽死了,曹操都要感嘆:“關將軍真天神也!”因為關羽有這種過人的本領,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錢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個性的一種表現。

一個人的長處很可能同時就是他的短處。關羽的這種高傲自負,使他勇往直前,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這是他的長處;同時也造成他的短處,就是過於高傲,過於自負,對自己的膽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總是瞧不起他人,與他人較勁兒。關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性格太剛愎自傲,做事全憑自己喜好不顧大局。

公元219年的7月,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當時關羽鎮守著荊州,儼然已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同時暴露出驕傲自大的缺點,先是要挑戰馬超,後又不滿黃忠和自己並列五虎上將,劉備和諸葛亮一直在安撫他。同時,關羽在荊州對諸葛亮留下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八字方針執行得並不好,尤其對待孫權的態度蠻橫,還拒絕了孫權的聯姻要求,你不願意也就罷了,非要說“虎女焉能配犬子”,有點狂妄自大不知所以了,引起了孫權的嫉恨。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本身劉備當初佔荊州,東吳就很不甘心,一直想伺機奪取,關羽這一行為無疑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不但自己丟了性命,喪失了襄樊重地和荊州所有的地盤,吳蜀聯盟破壞,而且荊州的地盤也被封閉於夔門以內。隨之連鎖反應就是張飛被殺,劉備夷陵大敗,使蜀漢損失很多久經戰鬥的部將和老兵,元氣大為損傷,蜀漢從此走向了下坡路!

還讓蜀國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前有曹操,後有孫權。特別是孫權。如果在夷陵之戰中,孫權傾其所有全力進攻蜀國的話,蜀國有很大的機率提前滅亡。如果真這樣的話,三國就沒有蜀國後來什麼事兒了。

幸好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力排眾議,派遣使臣到吳國去,修復與孫權的關係,勉強保持了後方的穩定,這才為蜀國續命了幾十年。

作為封建時代的英雄,關羽的性格是十分複雜而鮮明突出的。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關羽這一形象,不能用簡單的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或兩個側面來看待關羽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複雜性。他先前是一位義薄雲天的豪傑,英勇善戰的英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的發展,關羽由一個普通的馬弓手已經成長為勇冠三軍,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將”之首。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思想迅速地膨脹,變得剛愎自用。

他違背諸葛亮制定的立國之本——“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外交路線,擅自專行,拒絕東吳使者的友好,破壞了聯合戰線。他蔑視陸遜,認為孫權見識短淺,用孺子為將,終於上了陸遜的當,失荊州走麥城;關羽性格的發展,正是他個人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也給蜀漢事業帶來了莫大的損失。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但關羽之所以被現代人稱之為“武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真實歷史因素”前面已經說了,另一個是“文化渲染因素”。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各朝各代都不斷抬高關羽的地位,直至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關羽最終成為了神。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而且關羽是自漢朝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古時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如媽祖屬於道教,孔子屬於儒教,觀音屬於佛教,神明的界限相當清楚。但是,關帝聖君乃儒、釋、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在儒家中有關聖帝君、文衡帝君、亞聖之尊稱,佛教尊他為護法伽藍神、蓋天古佛。道家中,則有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民間則俗稱恩主公。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忠、義、仁、勇”四字成就了關羽,滿滿的正能量,最終成為了民族信仰。這足以說明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尊崇的理想信念,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正是當今所缺失的東西。我們要反思歷史,為民族復興、為民族自信,重新構建新的社會價值體系。

劉備不能一統三國,關羽要負全責!可為何他會被封為“武聖”呢?

各位朋友,你們是怎樣看待關羽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節目的全部內容!能把文章看到最後的,一定都是真愛了,來個三連吧,謝謝!!!這裡是世界名人榜,歡迎點選頭像進入主頁檢視更多精彩的內容,我們下期節目見!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