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製造 奮進座標|從“天工開埠”到“製造業立市”

天津製造 奮進座標|從“天工開埠”到“製造業立市”

近代百年看天津,最早開啟工業眼界的天津,在中國製造業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絃歌不輟,薪火相傳。“十四五”開局之年,天津又將“製造業立市”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按照“施工圖”,到2025年,天津將基本建成研發製造能力強大、產業價值鏈高階、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

知其所來,明其所往。今日本報推出特刊,“擺渡”歷史深處,探尋“立市”之道,展示天津衛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講述一座城一以貫之的求索故事。

天津製造 奮進座標|從“天工開埠”到“製造業立市”

為什麼是製造業?製造業憑什麼行?

“十四五”開局,“製造業立市”寫入天津《政府工作報告》,“圖紙”甫一鋪,追問聲一片。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搜尋各省市產業佈局,不乏提升“製造”比重,但鮮見提到“立市”之位。天津怎麼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中,天津被賦予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定位,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獨一無二。製造業立市,天津既是挑擔子,也是抓機遇。挑起擔子底氣足,發展製造業是這座城的“看家本領”“最大優勢”。

天津城市近代史就是一部天津工業史,天津因水而生,因工業而開埠。“自洋務運動開始,天津成為近代工業文明在中國北方的傳播中心、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和國內許多新事物的發源地……”“圖紙”鋪開一年,走進天津博物館,參觀展覽《中華百年看天津》;探訪工業遺址,“擺渡”歷史深處,“看家本領”“最大優勢”愈加醒目。

工業粉 機床迷

瞭解天津,才知道什麼叫工業體系完備

提起中國近代工業,不得不提天津。自洋務運動起,經歷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商辦發展歷程後,到20世紀30年代,天津的工業門類、工廠總數和投資規模,位居北方第一,全國第二。“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天津逐步成為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和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

然而,回眸過去,於今有何意義?

“天津市民對於製造業的熱情,是傳承下來的,它有深厚民意基礎。”天津博物館歷史研究部原主任嶽宏,是《中華百年看天津》主要策展人之一,多年研究工業遺產,“你去聽聽,凡座談,請老工人講,他們特別積極。你去轉轉,遍地的老物件民辦博物館、展覽,耗時耗力耗錢,辦那個圖啥?純屬喜歡。”

天博向東22公里,東麗區有一家民營機床博物館。47歲的館長、天津米克朗公司總經理王福喜,收集了300多臺老機床、500餘件民用物件,時間跨越清末洋務運動時期至20世紀50年代。

機床,製造機器的機器,被譽為“工業母機”、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體重計”。“體重計”實屬“重量級”,“人高馬大”,放不好放,看不好看,可王福喜愣是收藏了20多年。

收藏品並非“自留地”,博物館自2013年創辦,向社會開放,一開開到今天,王福喜說,“往裡投了一億多元,不為掙錢,現在是國內最大的民營機床博物館。”

不求利潤,哪兒來後勁?

館長執著,因“血緣”。祖父、父親再到自己這一輩,乾的營生都和“製造”有關,打小耳濡目染,“機床癮”血脈相承。

觀眾捧場,因“業緣”。走進館區,一臺皮帶車床前,來自東麗的鄧先生指給老友看,“瞧,藉助皮帶,多臺機子圍著一個馬達轉,節電又方便。”他幹過車工,退休後又造過腳踏車,對機床有濃烈情感。和鄧先生相似,很多觀眾攜家帶口前去“認親”,“工匠心”心心相印。

在天津,這樣的“工業粉”數量龐大。到20世紀30年代,天津已有1200多家工廠,20萬產業工人。一個工人養活一家人,一家人影響一代人,一代人又影響一代人。城市大工業連著百姓小日子。聊起小日子,帶出厚家底──

重回天博,開啟“中華百年看天津”,滿目的“中國第一”“開創先河”。

世界最大火藥製造廠之一的天津機器局、近代中國最早的食品廠貽來牟機器磨房、第一家生產精製鹽的工廠久大精鹽廠、第一家“一條龍”生產球類的專業廠家利生體育用品廠均誕生於天津。1935年,天津以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亞”)一廠之力,貢獻了89%的全國毛線產量、36。1%的全國銷量。民國時期,全國每出口10張地毯,就有9張來自天津。1917年創辦的華北製革廠的底革享有中國“南輕北重”的“北重”之譽。1929年成立的永明漆廠在國內首創酚醛樹脂漆,樹起我國塗料工業史里程碑……

中國自行架設的第一條電報線、第一條電話線,國產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第一輛腳踏車、第一隻手錶……近代以來的天津,“爭頂尖”“創第一”的故事天天上演。奮鬥不止步,累土起高臺。如今,在我國工業41個大類中,天津有39個;207箇中類裡,天津有191個。比一比,算一算,網友驚歎,“瞭解了天津,才知道什麼叫工業體系完備。”

參觀展覽,觀眾滿滿自豪感。歷史照亮未來,自豪激發自信。“人心齊,泰山移。人心就是最大底氣。”嶽宏說,進入新時代,機器產品更新換代,環境、任務變了,但人們對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哺育”感恩、熱愛之情一以貫之,“政府一點火,眾人拾柴的心氣‘嘭’地就漲起來。”

骨氣硬 理念新

中華百年看天津,看的就是精氣神

然而,“北方經濟中心”的家底不只“第一”。

走進天博,就打開了一部“城市相簿”:中國實業先驅周學熙、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範旭東、“侯氏制鹼法”創始人侯德榜、油漆大王陳調甫、“抵羊牌”毛線之父宋棐卿……天津之“制”,不僅在於產業,更在於這一個個閃亮名字背後看不見摸不著的“資產”:心繫家國的擔當、力克“卡脖”的志氣、不掙“快錢”的清醒、敢為天下先的魄力。

20世紀30年代,一個商標大放異彩:兩羊相抵,一羊略佔上風。“抵羊”裡藏著競爭,更藏著一個民族揚眉吐氣的夢──

天博展廳內掛著一張“東亞”的老照片:寬闊廠房裡,工人們正有序作業。下面貼著的“東亞”廠規稱呼工人為工友,在須遵守的“各條”中,頭條是“不準欺負新來工友及女工友。”

“東亞”正是生產“抵羊”牌毛線的公司,它讓20世紀30年代的國人有了抵制洋貨的底氣。實業家宋棐卿留學歸國後,看到國內盡是日、英毛線,心有不甘,於是設廠產毛線,力圖以此為突破口實業救國。“‘東亞’毛線敢跟英貨競爭,什麼概念?英國,聽說‘羊吃人’圈地運動吧,紡織業曾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產業。”嶽宏介紹,透過購買世界最先進裝置為我所用,“東亞”不僅做到全國最大,還站到了世界前沿。

裝置頂尖,管理理念也不一般。宋棐卿稱工人為“同仁”,每月舉行“同仁聚會”,職工受尊重,精神頭十足。嶽宏介紹,“宋棐卿還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不怕股東小,就怕股東少’。什麼意思?東亞推行‘員工股東化’,吸納職員成為股東。這簡直破天荒。”

“破天荒”絕非孤例。

天博以東6公里,海河水清波盪漾,棉3街區人來人往,一批創意產業正醞釀生長。 棉3,依託天津第三棉紡廠舊址而生的創意街區,前身是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裕大紗廠和寶成紗廠。兩廠比鄰而居,同列天津“六大紗廠”榜單。1930年2月16日,寶成紗廠經理吳鏡儀宣佈:紗廠實行8小時工作制。這項“破天荒”制度,對於當時普遍一干全天的“包身工”而言,無疑身心俱撼。《大公報》稱其“實開中國勞動界之創例”。

一粒鹽,多沉?稱下鴻毛輕,史上泰山重。鹼,能有什麼用?撒下一些,融化了西方堅冰。這是一個無懼“卡脖子”的故事──

創辦久大精鹽廠,結束了中國人幾千年吃粗鹽的歷史,實業家範旭東並不滿足,他冷靜思索:鹽是制鹼的主要原料,鹼又是基礎工業主要原料,有鹽為什麼不能有鹼?範旭東立志“變鹽為鹼”,創辦永利制鹼公司,邀請在美留學的侯德榜回國擔任永利工程師,以破解被西方封鎖的索爾維制鹼法。侯德榜數年嘔心瀝血,可一旦破譯製鹼密碼,他卻著書《純鹼製造》,將制鹼法公之於眾,使很多不發達國家也學會了制鹼。

這樣的“稀奇事”不止一件。“有鹽、有鹼,有市場,有可觀利潤,本可躺著掙錢。不!我還要研究,成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研究基礎上再消化、創新。”嶽宏介紹,為了不看西方臉色,“永久黃”掌舵者,不僅“卡脖關”要過,不“卡脖”的,更抓緊“飛起來”,把先進技術抓到手裡。從鹽廠到鹼廠,從鹼廠到研究社,他們一次次推進“前無古人”事業,不畏旁人眼光,放眼未來思量,挺起我國重化工脊樑。

實業救國,實業家並非“單兵作戰”──

在天博展廳,“工業中心”挨著“金融中心”,工業帶動金融業發展,金融業又不斷為工業“輸血”,兩者緊密相連。可要是錢扔進去總聽不著“響”,誰願投?

“利國利民,就算‘無底洞’也投。”談到報國志,嶽宏舉例,拿永利來說,制鹼不是一日之功,往往數年沒動靜,加上西方傾銷打擊,永利資金缺口越來越大。“照理,永利前途未卜,銀行該避之不及,可總有人抱薪而來。”

天博珍存一張金城銀行照片:頂高廳亮,十分氣派。1917年5月,在全國金融界享有盛譽的“北四行”之一的金城銀行成立,最初總行設在天津。支援永利的正是金城銀行創辦人周作民,“金融家,他能不懂風險嗎?但為支援民族工業,周作民力排眾議,毅然貸款永利,助其渡過了難關。”

愛國引出擔當,擔當激發膽識,膽識生髮血性……中華百年看天津,看的就是精氣神。

強動能 培新綠

“雄雞”一唱天下白,遍地英雄下夕煙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只有知道城市從哪裡來,才能更深切地理解她向哪裡去。

──橫看“賬本”,近代天津工業繁榮,從來不是“一枝獨秀”。

“製造商品得用電,產品運輸得靠路,貿易往來仰仗通訊,企業發展離不開金融……”嶽宏打比方,近代天津工業就像一列“動車組”車頭,帶動貿易、交通、金融、商業等“並駕齊驅”。各行業百花齊放,百舸爭流,有幾組資料為證──

看貿易:自1860年至1937年,天津平均對外貿易總值佔全國10%以上。1936年,天津口岸出口的棉花金額佔全國的81%。羊毛、皮革、豬鬃等產品佔全國70%以上。

看金融:到20世紀30年代,天津金融市場已是北方最大,北方金融中心地位鎖定。

看商業:到1931年,天津共有商店、商號17124家,涉及120多個行業,從業職工達10萬餘人,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

……

“20世紀初,北方流行一句話,‘要想發大財,就到北洋來。’北洋借指天津。當時,天津大興工藝(工業)提倡實業。可想而知,‘工業’這頭‘雄雞’一唱天下白,遍地英雄下夕煙。”嶽宏介紹,“發財”強磁場吸引來全國各地的富商,同時,大量工廠興辦又吸納了大量外來人口就業。人口增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速,近代化城市氣息日益濃厚。

“展廳裡的天津”足以讓人激動。如果還想親身體驗“動車組”的“豪華陣容”,不妨沿著天博“出品”的《博物館與文化旅遊》推介工業遺址線路一遊。

距天博12公里,河北區中山路上的天津造幣總廠舊址被媒體稱為“全國同類物質文化遺產中級別最高、遺存最多的一處”。天津造幣總廠於清朝光緒年間修建,鑄造各種金銀銅幣,天津因此成為全國造幣中心。

走出天津造幣總廠,西行2公里,便可到紅橋區的三條石歷史博物館。館內一塊塊硬邦邦的磚,或許都是當地作為華北地區近代民族工業搖籃的“物證”。館內確有三條青石,石上車轍深深,展示著昔日車水馬龍的繁榮。

繼續向南,3公里外過海河,有座天津電力科技博物館,這裡原為1904年成立的比商天津電燈電車公司辦公樓所在地。這家總部位於比利時的公司,當時引入了天津第一條有軌電車路線,也自此拉開城市公共交通的序幕。

還有天津北站、扶輪中學、永利鹼廠、塘沽南站、大沽船塢……從“津城”到“濱城”,從天博到“景點”,腳步移動,今昔觸碰,以工業為“車頭”的城市“動車組”響聲隆隆。

──閱讀“中華百年”,越到歷史深處,越加“有感”。縱覽“家底”,天津近代工業繁榮,從來不是“一錘買賣”。

工業,歸根到底要靠“人工”。抓住人才“第一資源”,才能抓住未來主導權。

天津很早開始“人才儲備”,建設“人才梯隊”。1880年,中國最早的工業專科性質學校北洋電報學堂在津誕生。1895年,北洋西學學堂成立,後更名北洋大學堂,初設工程、礦物、機器等專業,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在津起筆。1903年,北洋工藝學堂創辦,轉年更名直隸高等工業學堂,天津又有了中國第一所培養工業技術人才的學校……

絃歌不輟,春華秋實。如今,脫胎於服務“工藝”的教育,薪火相傳,棒棒接力,築起令世人矚目的人才高地。不提盛名遠播的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單說與製造業“骨血相依”的職業教育,天津便“先人一步”。作為全國首個國家職教改革試驗區、全國唯一的國家現代職教改革創新示範區,天津連續多年“擔綱”全國準工匠“比武場”──創辦於2008年,開始以天津為主賽場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職業教育領域最高賽事;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職業技術師範院校,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已成為全國職校師資的“蓄水池”;天津原創的以“百工之祖”魯班命名的職業教育國際品牌“魯班工坊”,已“出口”到亞洲、非洲、歐洲的多個國家……

“技能人才‘家底’厚實,用好‘家底’,形成‘資本’,製造業就能收穫澎湃動力。”“十四五”開局,天津工匠隊伍摩拳擦掌,“津”字招牌越擦越亮。

數往知來,竿頭日進。天津“工力”強勁,使好“看家本領”,新動能將星火燎原。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海河恆流,“津”水泱泱。

稽核:王韶雲

編髮:王 安

素材整理:許曉偉、王安

天津製造 奮進座標|從“天工開埠”到“製造業立市”

天津製造 奮進座標|從“天工開埠”到“製造業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