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戰國時期,周王國境內,各路諸侯紛紛獨立,並升級為王國,與周王國平起平坐,各國王族,皆有以王為氏者,如,齊王國、魏王國等,而以前的商王國,其王族也有以王為氏者——

因此,王氏,就有了不同來源,來源於姬姓、媯姓、子姓等等。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戰國局勢

陳留王氏、北海王氏,這兩家,出自媯姓,與出自姬姓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不同源。

出自姬姓的王氏,也是不同來源的:有的,出自周太子晉;有的,出自周平王;有的,出自魏國信陵君公子無忌,也有的,出自燕國太子丹,等等;同時,王氏還有其他來源,比如,出自媯姓、子姓,等等。

說到媯姓王氏,他們是末代齊王田建的後裔,因出自齊國王族,因而以王為氏,其中最著名的後代就是王莽。

北海王氏,因所居地望不同,分為三支,其中:營陵王氏知名最早,劇縣王氏影響最大,而密縣王氏則最為富有。世人所說的北海王氏,一般指北海郡劇縣王氏。

營陵王氏於漢晉時期,曇花一現,在五胡亂華時,不肯渡江,後來遭到禍亂,漸漸衰落。

營陵王氏衰落後,劇縣王氏取而代之。劇縣,位於今山東省濰坊市壽光縣一帶。

五胡十六國時,劇縣王氏的成員之一,王猛,移居魏郡鄴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一帶),博學,好兵法。

大致來說:北海郡,屬青州,今山東省濰坊市一帶;東海國,屬揚州,今山東省臨沂市、棗莊市、江蘇省宿遷市、海州市一帶。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北海郡

王猛,325到375,活了五十歲。王猛出生於劇縣,當時,西晉已經滅亡,後趙佔領青州,與東晉對峙,由於戰亂,幼年王猛隨家人,顛沛流離,流落到冀州魏郡一帶。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前秦丞相王猛

王猛家貧,青年時期,以賣畚箕為生,不過,王猛天賦異稟,胸懷大志,深沉剛毅,苦讀兵書,見識不凡。

當時,後趙已經統一了北方,趙國晉國對峙,相持不下,但是,都城鄴城,因為石虎暴虐,一片混亂,王猛遂躲避於西嶽華山,隱居山中,觀時局變化,等待明主出現。

王猛二十五歲那年,349年,暴君石虎終於死了,石趙一片混亂,各地紛紛獨立,其中,秦嶺山中的氐族,在酋長苻洪率領下,趁勢崛起,佔據了關中,建立前秦。

354年,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北伐前秦,自武關打進關中,擊敗苻健軍隊,駐軍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以東),威脅長安。關中父老,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桓溫

王猛聞訊,身穿麻布短衣,投桓溫大營求見。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泰然自若,一面捫蝨,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別看此時王猛一無所有,窮屌絲一個,日後,他卻創造出龐大的王猛家族,皆為南朝北朝高官顯貴。

桓溫見這王猛不卑不亢,縱論天下局勢,不由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十萬精兵,舉大義討伐逆賊,為民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相見,這是什麼緣故呢?”

王猛直言不諱說:“您不遠千里深入北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急於渡過灞水,去拿下長安,本地豪傑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來。”

桓溫臨陣猶豫,是因為,如果收復關中,朝廷地盤增大,而自己卻無所得,鬧不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倒不如養寇自重,使得自己力量坐大,因此猶豫不決,他的鬼心思,被王猛一語道破。

就在桓溫猶豫之間,糧草已經吃完,苻健此時又在關中實行堅壁清野,晉軍缺糧,站腳不住,只得撤兵,並帶走了不願意留在北方的民眾幾千戶,秦軍趁勢追擊,晉軍和民眾傷亡慘重。

桓溫見王猛見識出眾,也想帶走王猛,以為輔翼,將來一起幹大事,王猛見他是個野心家,結局不會好,因此婉言謝絕,繼續留在關中。

355年,前秦主苻健去世,其子苻生暴虐,其侄苻堅,得王猛出謀劃策,於357年,殺堂兄苻生,奪位為前秦之主,

苻堅是歷史上著名的一代明主,傑出政治家,仰慕華夏文化,勵精圖治,苻堅得到王猛,猶如劉備得到了諸葛亮。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苻堅

在苻堅王猛的有力治理下,秦國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在366到376十年之間,連續吞併燕國、代國、涼國,一舉統一了北方。

375年,王猛積勞成疾,不幸病故,年五十歲。苻堅失此棟樑,痛不欲生,而他也的確因為失去王猛,而失去了曾經輝煌一時的一統江山,肥水之戰以後,前秦土崩瓦解,各地紛紛獨立,385年,苻堅為叛軍所殺,年四十七歲。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前秦敗於肥水之戰

王猛有四子,其中:長子王永,秦太尉,為秦鎮守鄴城,後被燕所殺;第三子王休,秦河東郡太守;第四子王曜,在秦滅亡後投奔晉。

王休有七子,其中,王鎮惡,最為著名——

王鎮惡,373到418,活了四十五歲,酷愛讀兵書,長於謀略,處事果斷。他生於長安,其祖父、秦丞相王猛,親自為他取名。秦亡後,他隨叔父王曜投晉,客居荊州。他最早做官臨澧縣令。409年,受到太尉劉裕賞識,授太尉參軍,參與作戰,頗有戰功。412年,拜振武將軍,平定荊州刺史劉毅之亂,冊封漢壽縣子。

416年夏秋之際,趁河水大漲,東晉太尉劉裕,起七路大軍,在自揚州到益州的數千裡戰線上,向羌人的後秦,發動滅國之戰,各路人馬,沿著各條大河,乘戰艦,揚帆遠航,快速前進。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劉裕七路大軍北伐

當時的北方,河流縱橫,並且都是長江那樣的大河,河寬水深,都是可以行駛大船的,乘風破浪,其速度不次於騎兵,並且還可以不費糧草。當時華夏南北水系,如同現在的高速公路網。

主力部隊很快收復了西晉故都洛陽。晉軍在進攻潼關時,秦軍奮力抵抗,龍驤將軍王鎮惡為先鋒,率先頭部隊,在渭河下水,乘坐快艇,沿著渭河,直撲長安,船借風勢,速度極快,如同利箭,攻勢銳利,岸上的秦人見了,無不驚駭。

船到長安城北門外,晉軍棄舟登岸,因為水勢太大,急切之間,船沒有拴牢,都被大水沖走了,王鎮惡鼓勵戰士們說,各位將士的家都在江南,這裡是長安城北門外,離家相去萬里,而船隊所載的衣物錢糧,都一起被大水沖走了,已無生路,唯有死戰,可以立下大功,不然我們都會死在這裡。

將士們知道沒有退路,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奮力攻入長安城,後秦君臣無力抵抗,只得投降,姚泓被押送建康,在街頭斬首示眾,

失陷百年的故都長安、洛陽,一舉收復。

王鎮惡以戰功,晉升徵虜將軍。王鎮惡棄潼關走渭河、從水路攻入關中這一招,那時可用,後世不能用,因為,後世渭河水量大減,無法行船了,更不要說快艇犀利攻勢了。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沿渭河進軍長安

按照劉裕的宏大設想:攻滅後秦,之後,晉軍北上陝北,攻滅胡夏;然後,東渡黃河,攻滅北魏。以劉裕晉軍的強大戰鬥力,做到這些,是可以預見的,如此,則可以完成統一大業。

可惜,天意,還未到統一時,劉裕鎮守後方的得力助手劉穆之,很不合時宜地在此時去世了,劉裕因此改變計劃,他唯恐後方生變,執意返回,關中父老百般挽留,也無效,劉裕只留下一萬多將士,由其孺子劉義真統率,這簡直是瞎胡鬧,很快,關中將士起了內訌,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殺王修,胡夏赫連勃勃趁機南下,奪取長安,關中晉軍全軍覆沒。

順帶說一句,王修出身京兆王氏,京兆王氏雖然也是姬姓,但是與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來源不同,他們起源於魏國信陵君、公子無忌。

王休的其他兒子——

王康,一直留在關中,王鎮惡被沈田子殺害後,居家遷到彭城,投奔劉裕,後來為東晉劉宋守洛陽。

王憲,一直隨大伯王永鎮守鄴城,秦亡魏興,他投奔北魏。

王基、王遵、王鴻、王淵,皆被沈田子殺害。

王鎮惡有兩子,王靈福,王威,後來皆為劉宋官員。

宋武帝劉裕,追封王鎮惡為左將軍、青州刺史,封龍陽縣侯,讓鎮惡後人襲爵,但爵位僅傳四世,至鎮惡曾孫王睿時,遇齊代宋,爵位被革奪,此後便衰落不顯。

續說姓氏王的起源與歷史——北海王氏:王猛、王鎮惡

南北朝

王猛子孫仕於北朝者,則風光貴顯達數百年。鎮惡弟王憲,少遭父喪,隨伯父永在鄴(今河北臨漳縣南)。永仕前秦為宰相,秦亡時,被西燕將慕容所殺,王憲逃奔清河郡(今山東臨清),北魏初年,出仕,官至幷州刺史,封北海公,年八十九卒。

王憲的子嗣,長子王崇襲爵,次子王嶷歷官尚書,封華山公。

王嶷卒,長子王祖念襲爵,次子王祖志,官豫州刺史。

王祖志九子,皆北朝顯貴,在魏、齊、周、隋,高官得坐,駿馬任騎——

王昕,歷仕北魏、北齊,官至吏部尚書,有盛名;

王暉,與王昕齊名,官至兗州刺史;

王昭,官至考功郎中;

王晞,儀表堂堂,有器度,受到高歡、高澄賞識,徵入幕府,任常山王高演賓友。在高洋駕崩後,參與策動高演入京,政變奪權,高演最終稱帝,王晞成為首席功臣之一,深受齊孝昭帝高演器重,官至散騎常侍、太子太傅、太子中庶子。一朝天子一朝臣,武成帝高湛即位後,受到忌憚。 北齊滅亡後,北周武帝宇文邕,以王晞為儀同大將軍、太子諫議大夫。隋初,581年,王晞去世,終年七十一歲,追贈儀同三司、曹州刺史;

王皓,官郢州刺史;

王曄,滄州司馬。

龐大的王猛家族,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南方世族,終結於侯景之亂;北方世族,終結於唐末黃巢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