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經典打造精品——民族歌劇《小河淌水》首演側記

依託經典打造精品——民族歌劇《小河淌水》首演側記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孫貴升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這一曲《小河淌水》是一首經典的雲南民歌。雲南民族大學創新藝術形式,歷時五年打造了文藝精品民族歌劇《小河淌水》,再次將《小河淌水》搬上舞臺。9月10日晚,歌劇《小河淌水》在雲南省大劇院成功首演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勇攀音樂高峰

“《小河淌水》是雲南音樂領域的一張名片,這一首傳世的情歌,曾被改編成花燈劇、舞劇、電影、音樂劇等搬上舞臺,雲南民族大學勇攀音樂高峰,以音樂的最高表現形式——歌劇,依託經典打造民族文藝精品。”雲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高淑琴介紹。

據悉,雲南民族大學整合社會優質資源,歷時五年反覆打磨籌備,打造了三幕八場的大型民族歌劇《小河淌水》。

依託經典打造精品——民族歌劇《小河淌水》首演側記

歌劇講述了發生在雲南茶馬古道上的趕馬哥烏里與月亮坡姑娘依湄的動人愛情故事。

天上的月光靜靜流淌在小河中,訴說著夏花之絢麗、秋葉之靜美,唱出了一曲傳世的情歌……

“剛接到邀請我就接受了這個戲,當看到劇本第三幕的時候,我眼淚一下子掉下來,這個戲是最美的愛情故事,我用了一週時間把歌譜全背下來,因為我覺得,這是我接觸到最浪漫的歌曲,是我演出的歌劇當中一個極美的音樂。”《小河淌水》男主角王凱說,相信《小河淌水》裡邊的詠歎調“絕對是能流傳的”。

傳承民族文化的新嘗試

雲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榮表示,歌劇《小河淌水》專案的實施和首演就是雲南民族大學打造精品,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文化育人,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服務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的全新嘗試。

據介紹,歌劇《小河淌水》是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藝術創作資助專案、雲南省文藝精品創作專項扶持資金資助專案、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專案,是我省首個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歌劇專案,也是獲得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雲南省專案中資助金額最高的專案。

“要拿出不出精品不罷休的精神打造這臺劇目。”為了能夠打造出具有云南民族特色和國際水平的精品歌劇,雲南民族大學專案組做了大量的工作,集結了包括湯沐海、鄒文琴、張朝、孫晉昆、顏全毅、馬良華、高淑琴、王凱、陽東霖等在內的國內頂級的主創團隊。

在創作中,將雲南民族傳統文化與歌劇相結合,將人物形象與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結合,並運用交響化的音樂手段使少數民族音樂融匯昇華,還從雲南民族服飾中提取元素設計服裝服飾,對自然景物進行藝術加工提煉設計舞臺美術。

依託經典打造精品——民族歌劇《小河淌水》首演側記

為民族文化插上“翅膀”

“《小河淌水》之所以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喜愛是由於演繹方法的多樣化,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民族特色也吸引很多西方觀眾的關注,現改編成歌劇更加豐富了民族歌曲的傳播渠道,也將擴大民族歌曲的影響力。”觀看《小河淌水》首演的陶先生如是評價。

擔任本劇作曲的張朝對歌劇《小河淌水》有這樣的評價,他說:“《小河淌水》是大家都熟悉的民歌,它在歌劇裡,其實是一個象徵,也是一道通往雲南各少數民族音樂的視窗,《小河淌水》每一個旋律都是原創,是用國際的視野、國際的高度來解讀雲南的民族音樂,在觀看歌劇表演的時候我們可以聽到裡邊有眾多的、新的詠歎調。”

依託經典打造精品——民族歌劇《小河淌水》首演側記

首演很成功,但高淑琴內心卻感慨萬千。她說:“現在,《小河淌水》一路跌跌撞撞、摸爬滾打,終於順利完成,立於舞臺。這要感謝臺前幕後每一位老師和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以及校領導和省委宣傳部的領導,還要感謝雲南省民族宗教委和國家藝術基金給我們的支援和幫助。編練《小河淌水》我們用了將近五年時間,很多次想放棄,但是每一次都有支援的力量,幫助我們走到現在。”

依託經典打造精品——民族歌劇《小河淌水》首演側記

“歌曲《小河淌水》是一部雲南標誌性的音樂作品,是我們精心打造的舞臺文化藝術精品,以歌劇創作的形式達到民族文化和國際音樂的高度融合,我們有決心走出國門,做國際巡演,把雲南文化傳播出去。”高淑琴說。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