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山西經歷了兩個興盛期

在中國流行的主要宗教有五種,除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之外,還有儒教和道教。但是儒教是否能被定義為“宗教”,仍有爭議。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是唯一根植於本國,發源於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道教發展史可大致分為發端起源、 發展成熟、繁榮興盛、分化合流四個主要階段,而山西作為道教活動傳播最早的地區之一,在道教發展史上佔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發端起源

漢代

春秋時期,山西介休綿山已經有了道教活動。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山西經歷了兩個興盛期

山西大同的北嶽恆山,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年,雁北恆山一帶就出現了知仙方和煉仙丹的方士“神仙”。恆山道教始於西漢,北魏開始興盛,成為了道教全真派聖地。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山西經歷了兩個興盛期

到了東漢末年,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出現了大量道教組織,主要分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兩大派別,均在東漢末農民起義中形成發展,所以早期道教只是在下層民眾中流行。

五斗米道又叫天師道,是由張道陵創立,因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所以又稱“天師道”。

太平道由奉事黃老道的張角創立,同時張角還是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的領袖。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太平道便銷聲匿跡了。

到了南北朝時期,天師道發展的道教開始傳播到了上層社會。

發展成熟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山西道教逐漸發展成熟,成為了北方道教中心。

北魏太武帝時期,出現了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認的天師——寇謙之,對北朝道教進行改造,成為了北魏國教,為皇權服務的官方宗教。

山西作為北魏中心地區,也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推動了道教文化在山西的傳播。

魏晉南北朝時期,宮觀林立,山西的道教文化發展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峰時期。

繁榮興盛

隋唐

隋朝是道教發展的轉折時期。

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唐玄宗時期,對道教的改革基本完成,社會上的崇道之風也發展到極致。

於是,山西道教又進入了一個歷史興盛時期。

唐朝在山西各地建造的宮觀廟宇很多,如唐高宗李治在晉陽太祖舊邸建昊天觀,以及洪洞孫真人廟、恆山莊泉觀、靈丘白音觀、應縣沖虛觀、翼城慶雷觀、洪洞水神廟等。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山西經歷了兩個興盛期

除上述宮觀廟宇,山西呂梁北武當山也在唐宋時期有道教活動,北武當山更是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分化合流

公元12世紀北宋末年,處於宋元交界時期,這時候的中國處於大混亂時代,道教也產生了分化。

北宋徽宗時期,山西各地相繼修建了大同太寧觀、洪洞玉虛觀、清靈觀等大批宮觀。

直到元朝統一全國,道教發展以全真道最盛,宮觀遍地,晉南是全真道的中心教區。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山西經歷了兩個興盛期

山西太原龍山石窟,主窟於元代太宗年間開鑿,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道教石窟群。宋德方,丘處機的十八侍行弟子之一,在太原龍山主持雕鑿了龍山石窟。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山西經歷了兩個興盛期

山西芮城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丘處機弟子潘德衝主持芮城永樂宮,以建築、壁畫聞名。永樂宮於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達110多年。

明清

明朝開始,道教逐漸走向民間,變得世俗化和民間化,在全國各地建設了成千上萬座城隍廟和土地廟。

明清時期,關帝廟和呂祖祠也遍佈山西城鄉各地。

清朝統一全國後,尊佛抑道,道教各派發展均有所停滯,日趨衰落。到了現代,山西道教發展才逐漸恢復。

關於山西的道教文化,有龍山石窟,北嶽恆山、介休綿山、呂梁北武當,芮城永樂宮等著名道教名址,還有更多道教遺存值得發現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