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先知道自己的房屋將要被拆?拆遷的先兆、苗頭這樣捕捉

本文轉自公眾號“在明徵地拆遷律師”

導讀:實踐中,人們知道自家房屋要拆遷,無非是看到了官方釋出公告,或者透過“小道訊息”得知。那麼,我們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某地快要徵收拆遷了呢?本文,在明律師為大家講講拆遷發生前的先兆與苗頭,帶廣大被徵收人“未卜先知”一回。

原創實務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轉載請聯絡授權!

作者丨董鑫蕊 王小明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

如何預先知道自己的房屋將要被拆?拆遷的先兆、苗頭這樣捕捉

【先兆一:擬徵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開展】

《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徵收土地的,應當開展擬徵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故此,先於擬徵地公告、徵地告知書啟動的一定是這兩項工作,調查個大概齊後徵地補償安置方案才可能被草擬出來。公開徵求意見之類那都是更往後的事情了。

同理,在城市房屋徵收中,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同樣是法定的規定動作,且其發生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前,被徵收人可特別對此提高嗅覺靈敏度,發現徵收拆遷即將到來的先兆。

【先兆二:房屋徵收範圍確定,“暫停公告”釋出】

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區縣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範圍和不得實施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和改變房屋用途等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行為等事項在房屋徵收範圍內予以公告,並書面通知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

同理,在農村集體土地徵收前夕,“擬徵地公告”的釋出即具備“暫停公告”的作用,農民見此公告後同樣不得搶栽、搶種、搶建。這都是徵收拆遷即將到來的重要訊號。

以上這兩項是法定的徵收拆遷初始步驟,廣大被徵收人一定要牢牢記住,切勿對這些情況的出現不當回事。實踐中,許多人在此階段往往麻痺大意,心存僥倖誤以為“折騰兩天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就消停了”,這是對自己的財產權利極端不負責任的心態。

如果官方的徵收檔案、動作始終沒有見著,那也不要著急。一般情況下,被拆遷人知道自家要拆遷,都是聽“鄰居”之類的訊息靈通人士講的。

在一個居住範圍內,總有那麼一兩個未卜先知的街坊鄰居,能夠在第一時間瞭解到有關征收的資訊。雖說空穴來風不足為信,但說的人越多,蠢蠢欲動的人就越多。一日沒看到政府的檔案,百姓們的心就會一直懸起來。

如何預先知道自己的房屋將要被拆?拆遷的先兆、苗頭這樣捕捉

被徵收人可以嘗試根據以下幾種情況預測自家將要被拆遷,不過在明律師不保證這些做法的有效性:

1。 看到公務車隊在你家周圍檢視,手裡拿著圖紙,指指點點,這可能是領導在視察,看這片土地是否適合進一步的開發利用。

2。 看到陌生人拿著測繪儀器在你家周圍量著什麼,這是在劃範圍,以便進行成本預算。

3。 看到陌生人用相機拍著什麼,這是在做前期調查。

4。 發現有居委會、村委會的工作人員頻頻上門走訪,瞭解家庭人口情況和戶籍狀況。通常而言,地方上的很多大動作都是透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最先開展起來的。

5。 忽然發現之前翻蓋房屋沒人管,而現在蓋房搭屋搞裝修竟然有人管了,這是禁止新建、擴建、改建房屋的苗頭。

6。 村幹部家開始拼命修房子,這是他們提前獲悉訊息了。

7。 突然發現村裡上空時常有裝有攝像器材的無人機在盤旋拍攝,這是在航拍以辨識新增違建。

8。 有人開始在牆上噴“拆”字,畫紅圈,這是要真的拆了。

以上說的這些均屬預測徵地拆遷的“旁門左道”,顯然我們並不能以此作為自家房屋是否要被拆遷的依據。

要想真正確定自家房屋是否要拆遷,是否處於拆遷範圍,還是要多去研讀地方政府透過網站公開的國土空間規劃、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檔案和附圖,甚至可以多去當地的規劃展覽館走一走。

譬如,如果你發現自家所在的區域在未來15至20年的規劃中明顯被賦予了新的功能,比如引入了某產業園或者大專案,那麼徵地拆遷就可能成為大機率的事件了。

在明律師最後想提示大家,拆遷案件,通常有兩大難點,一是補償安置協議簽字以後反悔很難;二是錯過了關鍵行為的起訴期限,再想尋求救濟很難。

要想不錯過拆遷專案的啟動初期,拆遷戶需要平時多留點心,多多關注地方政府的網站、當地的主流媒體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所設立的“居民代表小組”“樓門會議”的動向等等。要是外出打工求學,也要和家裡的親朋好友多溝通以及時掌握第一手資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多上心總好過臨時抱佛腳,即便徵收拆遷真的來了,對我們也將是好事情。

如何預先知道自己的房屋將要被拆?拆遷的先兆、苗頭這樣捕捉

聯絡方式

電話:13810730449(同微訊號)

頭條: @徵地拆遷律師王金龍

微博:@王金龍律師

專業領域

目前專注於徵地拆遷維權法律業務,業務覆蓋全國各地,

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山東、內蒙古、江蘇、浙江、上海、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香港等多個省份,十餘年辦理200餘起徵拆業務。

以堅持維權,有理有節為原則,靈活制定切實可行的辯護方案,為委託人爭取提高合理補償,維護了眾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