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雖然全世界都有,但在中國的影響最大和存續最久
所謂“太監”,實際上是被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類結束原始社會母系氏族以後,男性成為了全社會的主導。加之,階級社會中專權意識的影響,處於上層階級的男性在佔有更多女性後,為了防止其他男性染指而逐漸形成的一個群體。
太監的出現和存續具有普遍性,除了存續最長和影響最大的中國以外,世界其它地區也都出現過太監。比如,古埃及、古羅馬、古巴比倫和古印度等地,都曾出現過太監這樣的特殊群體。
在著名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名著《歷史》中,就明確記載了太監的歷史。早在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王大流士就曾向古巴比倫索要經過閹割的男童,充當自己皇宮內的奴僕。另據美國曆史學家魏特夫在《東方專制主義》中記載:
太監在4世紀的拜占庭,已經充分發展並且形成了一種制度。
具體到中國,關於太監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根據已經出土的甲骨文記判斷,中國最早出現的太監通常都是戰俘或者奴隸,只有將他們閹割後才能為宮廷提供,與嬪妃或者貴婦們接觸。
西周建立以後推行分封制,周王室以及各個諸侯都大興宮殿,自然需要大量的太監提供宮廷服務。只不過,當時的太監地位尤為卑賤,沒有任何地位可言。
周朝八百年結束後,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制中央集權的秦朝,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隨著政治事務的不斷增多,身處宮廷的太監不僅人數增加了不少,而且權力也得到增強,不再停留於宮廷的飲食起居和其它雜務。
秦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也為了限制和打壓官僚體系,開始賦予了沒有社會根基的太監以政治的職能。自此開始,太監擁有了傳達詔書、署理公文、監督官員、平衡朝局等職能。
短暫的秦朝結束後,劉邦終於透過楚漢爭霸建立起西漢。在建國前後,漢皇室長期倚重於外戚的力量,終於導致了外戚的過分強大,以至於發生了呂氏亂政的現象。
皇族劉氏為了重新奪回權力,開始藉助身邊的太監打壓外戚。在皇權和外戚的博弈中,太監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真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當發展到東漢時期,太監已經成為足以抗衡皇權和外戚的第三股力量。
甚至於,東漢的許多皇帝更迭,竟然被太監所主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監為禍為亂的朝代。最終,東漢也在皇權、外戚和太監的三方爭鬥中走向了滅亡。
魏晉南北朝時期,皇權開始對於太監和外戚進行了持續的打壓。而且,由於國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以至於戰勢不斷,具有先天劣勢的太監自然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隋唐時期,中國再一次進入到了大一統時期。隋朝被唐朝取代後,李氏對太監的約束還算嚴格,始終沒有形成太大的勢力,基本上處於循規蹈矩的程度。
隨著李氏統治的衰落,特別是安史之亂的發生,唐朝結束了自己的盛世局面。內憂外患之下,太監集團卻趁勢崛起於朝堂之上,一度還掌控了軍權,極大地加速了李唐的滅亡。
五代十國時期,沒有一個政權可以穩定長存,走馬燈似的不斷更迭。期間,雖有少數太監偶爾風光過,但始終都沒有真正形成規模和勢力。
到了兩宋,真正進入到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商業都高度繁榮的時期。開國皇帝趙匡胤自從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後,就尤其提防兩類人,第一是武將,第二就是太監。據《宋史》記載:
宋世待宦者甚嚴。
元朝建立後,繼續保留著本民族的傳統,所以太監的數量極其有限。而且,這些有限的太監也大都來源於高麗、安南等周邊的附屬國,根本無法對於朝政事務產生太大的影響。
明朝時期,太監迎來了自己發展的第三個黃金時期。可以說,明朝的太監雖沒有東漢和唐朝那麼權勢滔天,但造成的危害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
事實上,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非常提防太監的,甚至還在宮門懸掛一塊鐵牌諭令: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朱元璋過世後,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在叛亂過程中,他能依靠的文臣並不是很多,身邊的太監無疑成了重要助手。於是,太監集團開始壯大,好在朱棣比較謹慎,並沒有引起太監為禍。
等到其子朱高熾和其孫朱瞻基時,尤其是明宣宗朱瞻基,把太監的權位空前放大。他在將“票擬權”下放內閣的同時,也將“批紅權”下放給了太監,終於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在明英宗朱祁鎮時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太監被朝廷當作罪魁禍首予以了嚴懲。但是,明廷卻“按下葫蘆起了瓢”,打壓太監集團的同時,造成了文官集團的壯大,以東林黨為首的勢力把持了朝局。
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時,他極為寵信太監魏忠賢,以至於朝政又被太監集團所控制了。到了崇禎時期,他先是清剿了太監集團,後又開始扶持新的太監集,終於在一系列的內憂外患下結束了明朝的國祚。
客觀講,太監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必須用客觀和公正的態度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