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暴”,平臺不能“馬後炮”

22日,有關韓佩泉(韓美娟)涉毒的言論在網路上迅速發酵,在連發微博自證清白無果之後,韓佩泉開啟了直播,並在期間翻窗臺跳了出去,被疑跳樓,後據@平安北京,韓佩泉被救下,人員平安。

面對“網暴”,平臺不能“馬後炮”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回溯過往,“旅遊博主坐滑桿上山遭指責”“訂婚照被造謠是‘8號技師’”“17年如一日的‘糖水爺爺’被網暴勸退”……僅僅過去的一個月中,有關“網暴”的新聞便已層出不窮。

面對“網暴”,平臺不能“馬後炮”

韓佩泉 圖片來源:微博

從何來?平臺成網暴培育“溫床”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後,網路暴力愈演愈烈,這和平臺自身的屬性密切相關,從網路暴力的演化路徑便可窺探一二。

在諸多“網路暴力”事件中,相關資訊的傳播線、網路暴力資訊在平臺間的跳轉線、藉助資訊而形成的暴力線,讓平臺成為好比培育網路暴力傳播的“溫床”。

在傳播線中,資訊通常經過了“個人/群體在網際網路平臺釋出言論—社交媒體/微博擴散發酵—自媒體多主題炒作—網路暴力形成—主流媒體介入定調—網路平臺官方釋出宣告”的過程。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釋出的《網路暴力現象治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到,一些以使用者生產內容為核心的社交網路平臺具備開放性強、互動強的特點,成為網路暴力新的集散地,“如果社交媒體、網路社群、資訊平臺和新聞的留言互動性和話題性較強,就很容易引發不同觀點的爭論並形成衝突”。

面對“網暴”,平臺不能“馬後炮”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高豔東曾指出,在諸多“網路暴力”事件中,起到助推作用的因素是綜合的:首先,“討論”的產生源於網路平臺,“共鳴”的表達在於點贊評論;其次,“熱點話題”的展現往往在於“熱搜榜”的助推;再者,網路空間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又往往助推了極少數“惡意製造者”的隱匿,使其不易被追責。

韓佩泉(韓美娟)憑一句“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的短影片走紅後,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而網路上未經核實、極易被放大並傳播的言論也是一個個助推他翻下窗臺的“無形殺手”。

如何治?舉措多管齊下

社交媒體自帶的匿名屬性,讓網路暴力成為網路世界裡的頑疾,即便各大平臺已經出臺舉措嚴防,“噴子”依然能夠找到各種漏洞發洩情緒。作為“第一道防線”的平臺,要真正實現網路暴力“治未病”,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中央網信辦於今年4月推出“清朗·網路暴力專項治理行動”,主要聚焦網路暴力易發多發、社會影響力大的18家網站平臺,包括新浪微博、抖音、百度貼吧、知乎等,透過建立完善監測識別、實時保護、干預處置、溯源追責、宣傳曝光等措施,進行全鏈條治理。

此外,各平臺陸續推出了使用者IP地址顯示功能。微博、抖音、豆瓣、知乎均推出類似“一鍵防護”的模式,使用者可以主動選擇關閉未關注人的私信和評論,來切斷外界騷擾。

近日,微博也釋出公告,擬推出“個人主頁展示評論功能”,以進一步加強言論攻擊及網暴行為治理、營造友善健康的社群氛圍。

面對“網暴”,平臺不能“馬後炮”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效果如何?就目前看來,各類社交媒體平臺上仍處在“攻堅”階段,這從微博與抖音的處理資料中可以一窺。

《微博網暴治理報告》的資料顯示,從4月24日至7月31日,微博一共處置賬號1。8萬餘個,處置內容1931萬條(粗俗冒犯類佔比最多,為62。57%),不友善內容評論下降98%。另據抖音預防治理網暴開放日公佈的資料,2022年以來,抖音處罰賬號1。1萬餘個,攔截9218萬條不當資訊。

如何防?平臺舉措應避免“馬後炮”

作為資訊的產生地與集散地,平臺在網路暴力上的舉措或許應當著重於“治未病”,避免出現“馬後炮”。如果僅僅停留在事後處理的階段,網路暴力不僅很難得到有效根治,而且也會對網路暴力當事人產生既定傷害,如果受害者是未成年人,造成的影響甚至更甚。

2019年釋出的《社會藍皮書》顯示,在青少年網路使用方面,調查表明,青少年在上網過程中遇到過暴力辱罵資訊的比例為28。89%。另據2021年中國青年報的問卷調查,超七成受訪大學生自認受到網路暴力影響,在這其中,20。82%受訪者認為自己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網路暴力事件的影響,包括情緒、說話方式等。56。70%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受到部分影響。

但目前網路暴力的治理依然有難點待突破。《報告》課題負責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表示,目前行業內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立法層面尚存在一定空白;標準上存在缺失,行業處置標準不統一,各平臺尺度不同,處置缺乏一定依據常被投訴;當需要網路執法機構和當地執法機構協同執法時,協同策略還不完善;網暴治理過程中同時涉及公開資料和私有資料,平臺不能主動監測和分析使用者私人資訊。

此外,網路暴力的治理終究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更需要多方參與。南都個人資訊保護研究中心釋出的《網路暴力典型案例與防治機制觀察報告》建議,推廣落實“一鍵防護”、陌生人私信限制等功能,以實現對網暴受害者的實時保護;不斷更新擴充和改善內容監測和過濾模型,增派投訴處置客服乃至成立專門團隊,將網暴止步於萌芽狀態、防止擴散。尤其關注發生在未成年人、抑鬱症患者等重點人群的網暴事件,必要時聯動線下機構予以介入。

面對網路暴力議題,平臺和監管機構需要去探究的還有很多,但也已經“在路上”,只有各方形成足夠的合力,方能構築安全、和諧、良性的網路輿論空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