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肚腩大問題(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經過了前一段時間的“加強版假期”後,除了年齡,增長最快的就數腰圍了。更有甚者,四肢一點肉都沒增,但唯獨小肚子像“吹了氣”似地長。肥胖是人體內脂肪積聚過多所致的現象。肥胖不僅影響形體美,而且給生活帶來不便,更重要是容易引起多種併發症,加速衰老導致疾病。比起在腹部、大腿、臀部及小腿的皮下脂肪,內臟脂肪過多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的危險更高。迄今為止,向心性肥胖是醫療人員用來衡量慢性疾病發病率的重要指標。各個年齡段的男性和更年期之後的女性更容易形成向心性肥胖,體型會變得像一個蘋果。各種健康問題接踵而至,患病的風險也開始增加。這意味著,小肚腩背後可能隱藏著不少健康問題。只要腰圍粗上一點點,就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中醫認為,肥胖是一種本虛標實、虛實兼雜的病證,其“實”以水溼內停、痰瘀互結為主;其“虛”以氣虛陽虧為主。無論是水溼還是痰瘀,都為陰寒之性,需要陽的溫化、氣的推動,才能清除出體外。氣虛則推動乏力,陽虧則溫化無權,致使水溼痰瘀堆積體內,形成肥胖。

從中醫理論來說,腹部肥胖還與脾虛有關。《黃帝內經》把這類肥胖人群叫膏人,有“縱腹垂腴,皮緩,肉不堅”的特點,意思是說弛縱的腹部,下垂的肉,肚皮很鬆弛,肚皮裡的肉不堅硬。在臟腑之中,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溼,當脾氣虛弱,水溼不能被及時運化而出現內停。而停滯的溼是一種彌散狀態的邪氣,瘀積久了就會凝聚形成相對粘稠的病理的邪氣,中醫上叫做痰,痰和溼聚在體內之後會形成痰溼蘊結的肚腩。肥人多痰溼,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說文解字》上說:“脾主信藏志,信生於土。”“脾主信”是說脾發揮功能是有節律的。規律的運動和飲食是健脾利溼的主要方法。

一般來說,有效減肚腩的運動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飲食有節。一日三餐時間規律,飲食有度,不暴飲暴食,用堅果和種子類食物代替豬油、牛油等動物性食材,是減少腹部肥肉的明智選擇。常喝減腹茶飲方:生白朮5克、陳皮5克、茯苓5克、澤瀉5克、大腹皮5克,水煮15—20分鐘代茶飲即可。

其次是“動則生陽”。肌肉運動中可以產生大量的熱量,可以溫煦脾陽,所以脾陽虛的人,可以適當鍛鍊。每天快步走:快步走或快慢交替走,每天45—60分鐘,一方面可以減掉腹部脂肪,另一方面不至於讓人運動過度。中強度有氧運動:雖然不建議運動過度,但是運動還是需要一定強度。比如說,多做跑步、單車、游泳等運動。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敲打帶脈。肚子所在的位置為帶脈與足六經的交匯處,就如同大街上的十字路口。如果路口經絡不通,區域性形成積水點、垃圾排不出去就會形成肥胖。透過敲打可以把積水點打通,排走垃圾。其方法是從肚臍前面橫腰一週,一直到腰椎中間,敲打一週,力道要大一點,有微微的疼或者脹的感覺是最好的,每次敲打30分鐘左右。對於沒達到胖的程度,但是吃完飯容易胃脹、肚子脹的人,吃完飯半小時敲打帶脈能消食健胃。

(作者系北京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