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象日 | 中國野生亞洲象喜迎“嬰兒潮”

世界大象日 | 中國野生亞洲象喜迎“嬰兒潮”

今天(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而提起亞洲象,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雲南的“短鼻家族”,這個北上南歸一年多的大象旅行團,在無數保護者悉心地守護下,享受了一場逛吃逛吃的旅程。那麼,從2021年8月8日,它們回到傳統棲息地到現在,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現在生活得怎麼樣呢?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郭賢明介紹,象群北上途中出生的兩頭象寶寶都胖了一圈,今年象群又生了一頭小象。短短一年多時間,雲南這群明星象3次添丁,令人感到意外又驚喜。

象群進入生育高峰並非個例。去年底到今年初,西雙版納野象谷員工監測發現,活動在野象谷的4個象群有6頭新生小象;在普洱市江城縣活動的幾個象群,今年新添了4頭小象。一線監測員反饋,活動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境內的野生亞洲象群,近年來幾乎每個象群每年都有象寶寶出生。

同步監測顯示,截至2021年底,雲南野生亞洲象數量為360頭左右,比2018年調查時的293頭增長超過60頭。資料證實,中國野象迎來了“嬰兒潮”。

世界大象日 | 中國野生亞洲象喜迎“嬰兒潮”

郭賢明介紹,亞洲象是陸生哺乳動物中孕期最長的動物,孕期一般為20到22個月,通常每胎只產一仔,幼象出生後由母乳餵養到三四歲,直到母象再次懷孕,因此其自然增長率並不高。

不過,亞洲象食源不斷豐富,取食週期和孕期縮短也促成了生育率提高。亞洲象“食譜”從20世紀80年代的100多種食物擴充到如今的240多種,它們尤其偏愛玉米、水稻、甘蔗等營養豐富的“精糧”,這些作物種植面積大、分佈集中,取食方便,亞洲象取食所花費的時間大幅縮短,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玩耍、交流和繁殖。長期監測還發現,一些野象懷孕18個月左右就會分娩,孕期呈現縮短的趨勢。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體型最大的陸生動物、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瀕危”物種。在中國,野生亞洲象主要分佈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3個州市。在全球亞洲象總量趨於減少的形勢下,中國野生亞洲象迎來“嬰兒潮”,是區域生態環境向好和保護不斷提升的直接體現,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標誌性成果。

世界大象日 | 中國野生亞洲象喜迎“嬰兒潮”

除了迎來可愛的新生命,之前的“短鼻家族”成員也已經發生了變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說:“短鼻還是那個短鼻,但是家族可能不是那個家族了,象群是在分分合合,可能突然它會跟別的象群合攏,後面也會有分家。比如有的小公象就離群了,自己去尋找新的家庭,新的伴侶,說明整個大象的種群非常健康,象群之間的基因交流非常頻繁。”

像“短鼻家族”一樣,在雲南生活的亞洲象們,這些年也都在健康快樂地成長,亞洲象的隊伍不斷壯大。

編輯:沈竹士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央視新聞

攝影:江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