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天文曆法的成就

漢朝的天文學家,推動中國天文曆法事業發展。

漢朝天文曆法的成就

落下閎,西漢天文學家。創制《太初曆》,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曆法結構;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賈逵,東漢天文學家。明確否定了冬至日日在牽牛初度的說法,確定冬至日在鬥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首次提出用黃道座標測算日月執行軌道;明確指出月球的執行速度為不等速;調整了四分曆。

張衡,東漢天文學家。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發明自動日曆;鼓吹九道法(但是沒有推行)。

劉洪,東漢天文學家。發現

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

創造《乾象曆》;發明了珠算。

太初曆。落下閎的傑作。中國古代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這是中國曆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太初曆》規定一年等於365。2502日,一月等於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開始採用有利於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曆紀月不相合的矛盾。

四分曆。東漢的歷法。東漢四分曆的交氣、合朔時刻比太初曆提前了四分之三日,從而有利於太初曆曆法後天現象的校正。其後又經賈逵等人共同討論和修訂,總結了幾十年來的觀測記錄,取得了更顯著的進步。

乾象曆。劉洪的傑作。東吳的歷法。提出朔望月和迴歸年長度兩值偏大;確立近點月概念和它的長度計算方法;解決了後世曆法定朔計算的關鍵問題;黃白交點退行概念的確立和退行值的確定。

劉洪因為數學和天文學家的成就,被後世譽為算聖;張衡因為數學和天文學的成就,被後世譽為木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已將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命名為“落下閎星”。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總結,漢朝先後湧現4位天文學家,不斷修改中國天文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