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楊超越是誰?相信你即使沒看過《創造101》(中國首檔女團青春成長節目),也會在近期的熱搜中與這個「勵志」的名字不期而遇。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楊超越

不同於其他在大公司規範體系下訓練出來的選手,她是節目裡的另一種存在:一張清純無害的面孔,農村出生,初中文憑,沒有唱跳實力,卻收穫了巨大的人氣。最終以第三名的好成績力壓眾多「實力派」,逆襲出道。

楊超越出道後,沉寂已久的王思聰突然發聲:「ycy的出道是侮辱了其他十個人。侮辱了她們的努力,她們的汗水,她們的業務能力。」還表示:「坐等ycy哭戲。」引發熱議。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其實,王思聰不過是眾多diss楊超越網友中的「突出代表」,總結起來,TA們的邏輯很簡單:主打唱跳的女團,應該靠硬實力勝出,一個只會哭的花瓶,不該獲得出道機會。不專業的楊超越獲得海量關注,是她的「罪過」。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我為什麼討厭楊超越?我真的是在討厭她嗎?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社會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中談到:「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真的如此嗎?然而,我們要從何處開始認識真實的自己呢?

我們可以做個有意思的遊戲——「內觀」,來探索一下豐富的內心世界:

當我們在內心痛罵楊超越時,可以把自己假象成觀眾,客觀、如實地覺察內心所有的活動。請注意,此時,你只是「看」,但不說話,不「分別」、不做任何善惡、是非、高低的「判斷」。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看到自身的真相和事物的本來面目。

古希臘人認為「認識自己」才能富於智慧。所以,你的智慧程度取決於你能否不與任何人、任何觀念做比較,單純而勇敢的認識自我。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內觀

內觀映象

⒈外人

當我們看到楊超越時,腦海中浮現的很可能是:無能、不幹活卻靠著「高情商」屢屢受寵、步步高昇的同事,比自己能力差卻身居高位、還經常任性地對我們指點江山的領導,亦或是那些和楊超越一樣長著一張清純無辜的臉、靠著撒嬌賣萌博取同情和關注的人……

⒉自己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能看到那個「擠」在烏合之眾中痛罵,將深埋已久的憤怒抒發後感覺到安全和暗爽的自己。心想:「反正大家都在罵,也不差我一個啊!」憤怒時,你會誤以為全世界都不喜歡那個人!

還有一幕可能是你最不願意看到的,自身也有某些特點和「楊超越們」一樣。

啟迪多元思維

從心理學視角分析:討厭一個人的原因是什麼?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1.內在安全感缺失

我們討厭某些人,代表我們內心控制感的缺失。

心理學發現,每個人都有一種來自「自我控制的安全感」,這種自我安全感是我們內心安定的根源。一旦有些人的行為讓我們無法忍受時,內在的安全感就被觸動了,進而引發我們的不安感和討厭的情緒。

另外,內在控制感的缺失會促使我們刻意製造敵人。

比如辦公室來了一位年輕有為還自帶光芒的同事,這無形中就會給我們帶來不安全感,總感覺自身的地位會受到潛在的威脅,這種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嫉妒會無端地引發對Ta的討厭。

宮鬥劇之所以長盛不衰,恰是因為將這方面的心理演繹到了極致,透過製造敵人或儘早的發現敵人,與其鬥爭,來加固自己的安全感。

2.希望尋求自我保護

進化心理學認為:討厭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每個人因為出身環境、成長經歷、外表、家庭、財富、教育等等一系列先天或是後天的複雜因素的不同,必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準則。

而我們人生的過程就是用盡一切方式來不斷證明自己價值體系的合理性。

對於任何和自己的「正確理念」相悖的人和事,我們會毫不留情地嘲諷、不屑、攻擊、謾罵,甚至戰爭,不惜一切代價來證明別人的錯誤,以便來維護自己的價值體系的正確。

更簡單地說,人們永遠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凡是跟自己相對立的就是錯的,這就是人類的本能。該本能基本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和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的所有事情。

因此,表面上我們是抨擊一個人的虛偽,但實際上可能是羨慕她的八面玲瓏或處事圓滑,也有可能嫉妒或恨她靠虛偽得到的成功,而我們沒有。

自我保護機制是大腦給我們的一種反應機制,也是幫助我們避免危險的重要方式。這種自我保護機制是祖先在基因中遺傳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它讓我們確保對環境敏感,從而更好的適應環境,生存下來。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嬰兒對人的反應可以體現這一特徵:

幾個月大的嬰兒,天生就會喜歡對他微笑的人,因為他會感覺到舒服與安全;而有些人長得很兇狠,嬰兒就會自然被他們嚇到哭而討厭他們。而「討厭」這項技能也隨著我們的成長,日益「嫻熟」。

3.情緒置換

當你討厭一個人時,潛意識裡,或許正發生著一種叫作「置換」的攻擊性防禦機制——因事物而引起的強烈情緒和衝動不能直接發洩到這個物件上,就轉移到另一個較安全的物件上去,以減輕自己心理上的焦慮。

正如在「內觀」時所看到的映象:我們可能將生活中對某類人、事、物的不滿與憤怒,投射在了楊超越身上。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比如,有位被上司責備的先生回家後因情緒不佳,就借題發揮罵了太太一頓;而太太莫名其妙捱了丈夫罵,心裡不愉快;剛好小孩在旁邊吵,就順手給了他一巴掌;兒子平白無故捱了巴掌,滿腔怒火地走開,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來,就順勢踢了小黑狗一腳……這些都是置換的例子。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4.價值感、存在感得到滿足

當我們看到一個愚蠢無能、身份卑微的人,一個長相醜陋且素質低下的人,一個身居高位卻瞬間「垮塌」的人時,內心會不自覺地嘲諷、譏笑、厭惡Ta。

德國劇作家斯提登·杜多夫說:

「發現缺點,這是笑的根源,也是喜劇的根源。」

觀眾之所以會笑,是因為優越感。並且在譏笑、討厭的過程中,我們的價值感和存在感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但對於喜劇演員而言,喜劇本身就是一個悲劇。

所以,「討厭一個人」是我們建立的一種用來感受自己生命價值的「心理遊戲」,它是我們慣用的方式,除非我們能找到其它更好的途徑來代替滿足這種心理需求。

正心正舉

人活於世,大部分人在精神上都是十分弱小、可憐的。我們因脆弱而透過各種方式努力讓自己變強,或至少看過去很強。其中就不乏「狐假虎威」之術,如用「討厭」的面具來掩飾「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的本質。

而架構在攀比之上的「強大之路」是永無止盡的,在這條路上,不論是跑在我們前方還是後方的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討厭的物件。

而只有當你不再把對他人的厭惡僅僅歸咎於他人的不夠好時,當你真的下定決心願意麵對自己的內心時,當你開始以淡化他人的弱點、欣賞對方的優點時,你就會不斷地放下那個在討厭的情緒中不斷沉淪的「小我」,成就更加自在的「大我」。

撥迷見智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楊超越們」就像一面鏡子,一座青山,讓我們藉由內心的不悅「看見」了一個真實的自己,而「看見」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開啟自在之門

王陽明說,世間無心外之物。萬事萬物都是人心裡的投射。

你看到什麼,證明你心裡有什麼。

你為什麼討厭像楊超越這樣的人?

蘇東坡與佛印一同坐禪。

蘇東坡說:「巨匠,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

佛印說:「看來像一尊佛。」

蘇東坡譏笑著說:「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輕輕一笑。

回家後,蘇東坡把這件事告訴了蘇小妹。

蘇小妹聽完說,「由於本人是佛,看他人也會像佛;若本人是大便,看他人也會像大便。」

他人是本人的一面鏡子,你看他人像什麼,你就是什麼。

蘇東坡豁然開朗,自此專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