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盡江南草木生,繞池縈樹碧岑岑”晏殊的三首詞道盡春草的愁緒

“春盡江南草木生,繞池縈樹碧岑岑”晏殊的三首詞道盡春草的愁緒

《清平樂》中的晏殊

詞進入宋朝以後,可以說完全成為文人們的表達,與五代的詞相比,更有多樣化,更賦予個性化,從閨閣小兒女情懷走出來,更多了一份生命的壯闊和人生的哲理。

讓我們從晏殊的三首與春草有關的詞,走進屬於北宋明媚的春光吧。

晏殊,北宋文學史上著名的“宰相詞人”。又是宰相,又是詞人可謂官運亨通而且文采飛揚,這個幾乎很難得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雖然李煜是帝王詞人(宋徽宗也是),但是,在治國方面,他顯然不合格。

而晏殊不同,從他的經歷來看,他5歲時,便熟讀經史,下筆成章;14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18歲,任光祿寺丞。貧寒家庭幾乎不可能。

此後,更是一路開掛,最終官拜宰相,富貴一生。而晏殊的政治才能應該不會受到質疑,而且,他沒有被貶謫過,不存在遷客騷人的那種情感。

這樣的人文采肯定了得,但是,會寫文章的不一定會寫詩寫詞,尤其是古時候透過科舉考試的文人,許多思維都成為定勢了,寫詩詞總不免八股套路,或者乾巴巴的,可是,晏殊不同。

他不但寫詞,而且還寫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滿懷惆悵的詩句。那麼,面對春草,他會有怎樣的感慨呢?

“春盡江南草木生,繞池縈樹碧岑岑”晏殊的三首詞道盡春草的愁緒

1、“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玉樓春·春恨 (北宋)

綠楊芳草長亭路,

年少拋人容易去。

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

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

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還成千萬縷。

玉樓春,詞牌名,又叫木蘭花,無論木蘭花還是玉樓春,都給人以春光綺麗的感覺。

作為北宋位居宰相高官的晏殊,在明媚的春天裡都能有無可奈何的惆悵,也有春恨的嘆息。因此,這首詞題目就叫《春恨》,恨什麼?為什麼恨春天。

詞的開篇便是一句“綠楊芳草長亭路”長亭外一條道路通往遠方,路邊的白楊樹綠葉如碧玉一般翠綠,路邊芳草萋萋。

於是,我們明白了,詞中的抒情主人公(也許是作者,也許是作者塑造的)在送別,因為古人送別都是在長亭裡。

一個有鬱鬱蔥蔥的綠楊與遍地芳草的環境,讓送別更增添無窮愁緒。在這樣明媚的春天裡,少年就這樣輕易地拋卻自己的戀人,決絕離去。

詞人將兩人告別的情景完全略去,僅僅留下少年決絕而去的背影,和女子揮手告別,久久不願收回自己的手,然後掩面而泣,讓讀者都心痛,甚至和女孩一同罵少年太薄情了。

而少年或許騎上高頭大馬,或者坐上車,不過,卻是頭也不回,殊不知,他把多少不捨,多少痛苦都壓抑在心底。

這種恨是離別之恨,更是不捨,對心愛之人的不捨,對春光的不捨。

“春盡江南草木生,繞池縈樹碧岑岑”晏殊的三首詞道盡春草的愁緒

詞接著抒寫離別後的情景。女孩回到自己的玉樓,夜晚卻無法入睡,夢見她與戀人曾經度過的每一個快樂的日子,每一個芳草萋萋的春天,因為有了戀人而更加明媚,可是,五更鐘響起,擊碎了她的夢境,不想醒來,可是卻不得不醒來。

等到醒來,走到窗邊,看到春雨淅淅瀝瀝,春花在春雨中搖曳,不時有花瓣飄落,已是陽春三月,然而春雨讓離別的愁緒更加溼漉漉的,女孩對春天更增添另一種恨。明明離別心情摧人心肝,你幹嘛還是那麼美好呢?

接著,詞人繼續抒寫相思之苦,“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換成千萬縷。”好像女孩在責備男孩子,你們男孩子就知道好男兒志在四方,你們這些無情人哪兒能夠體會到我們這些多情女孩子的細膩感情,我對你的思念讓我的心也碎成千絲萬縷。

天涯海角再遙遠都有盡頭,但是相思卻是沒有盡頭的。我對你的思念之情也是沒有盡頭的。

這首詞,是一首閨怨詞,也是一首經典的送別詞,描述了和心上人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表達了作者人生苦短的情感。

女孩恨自己的戀人,在明媚的春天不和自己相守相伴,卻忙著外出闖蕩,難道不知道女孩子的青春和明媚的春天一樣,都是一天天會凋零嗎?等你功成名就回來了,面對一個年華老去的憔悴女人,你後悔去吧。當然,更有可能,等男孩功成名,衣錦還鄉,看到年華老去的女子,轉身離去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在古代,許多離別成為永訣,因此,離別的哀傷成為永恆的主題。

“春盡江南草木生,繞池縈樹碧岑岑”晏殊的三首詞道盡春草的愁緒

2、“

天涯地角有窮時,

只有相思無盡處。

春盡江南草木深,繞池縈樹碧岑岑。”

唐代詩人白居易16歲那年寫過一首詩,後人命名為《草》,而晏殊也寫過一首詩《草》。白居易寫草的生命力頑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那麼,晏殊寫春草的什麼特點呢?這首詩前兩句寫出江南春色的美麗與悽迷,江南的春天永遠籠罩著無盡的哀愁,煙花江南是美麗,而草木深深的江南不僅美麗更有悽迷與傷感。

“春盡江南草木深,繞池縈樹碧岑岑。”江南的春天走到盡頭,然而,越是盡頭,越是要將春天的美麗與哀愁展示到極致。“草木深”這句不正是杜甫的詩歌《春望》中的句子嗎?三個字,一字不改,只因為晏殊只能用這三個字形容江南春色。

碧草繞著池塘,圍著參天大樹恣意生長,暮春的草色碧綠如玉,蔓延的碧草讓這個春天顯得格外美麗,也格外悽迷。畢竟,如果經常有人到池塘邊來,池塘邊不會有這麼雜亂的草。

“春盡江南草木生,繞池縈樹碧岑岑”晏殊的三首詞道盡春草的愁緒

可是,讓人奇怪啊,這句如果李清照寫出來,我們還能夠接受,可是,晏殊時候,江南沒有戰亂啊,應該不會像姜夔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的情景,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晏殊和白居易一樣,在江南生活10年的他,早已經把江南當成自己的故鄉,希望在這樣風景宜人的地方安居養老,結果一紙調令讓他到了北方京城。

這是他對江南暮春的回憶,也是他的想象。離開江南很久,但是江南的春天卻總是浮現在腦海中,人人都誇讚江南的煙柳,但晏殊不同,他更喜歡江南的春草,而且是他居住的地方池塘旁邊恣意生長的春草。

如今,自己雖然回到北方的京城,但卻心向江南,就像長安孤館邊的小草,孤獨無依,但是,卻依然保持著一顆心,永遠思念著美麗的江南,思念江南的友人。

思念本是一種很玄的東西,但在晏殊的詞中,思念就是春天的綠草,更遠,更行,更生。

對於我們來說,這股幽香,穿越時空,走進我們心靈,在我們心底綠著。

“春盡江南草木生,繞池縈樹碧岑岑”晏殊的三首詞道盡春草的愁緒

春盡江南草木深,繞池縈樹碧岑岑。

長安官舍孤根地,一寸幽芳萬里心。

3、“細草愁煙,幽花怯露”——踏莎行細草愁煙

這首踏莎行是“珠玉”風格的模範,詞調上為小令,篇幅短小秀氣,形式上上下闋對仗工整,句式上前兩句為短句,後三句為長句,長短相間,圓潤俊秀。

春天,細細的小草萌發綠意,遠遠看去,就像籠罩一層綠色的輕煙,在離人眼裡,更像籠罩愁雲慘霧。因為下雨,盛開的花朵帶著水珠,那水珠沉重讓嬌弱的花瓣不堪承受,就像滿含著幽怨的少女。

這一切都是他憑欄眺望時看到的春色,這樣的春色更加令人銷魂。日頭升高了,庭院深深,卻寂靜無人,只有一雙雙海燕飛來飛去。

“春盡江南草木生,繞池縈樹碧岑岑”晏殊的三首詞道盡春草的愁緒

室內一位女子身著寬大的羅衣,衣帶鬆散地系在腰間,案几上,香爐裡的蕙香已經燒殘了,只剩下香灰,女子卻不去更換,這燒殘的蕙香,多麼像她的心,一寸相思一寸灰,這不僅是李商隱的感慨,也是晏殊的感嘆。天長路遠,誰能夠禁止離人的腳步?路邊的垂楊再多情,再纏綿,就算它能夠挽留東風,怎麼能夠挽留行人的離去的決絕?何況,垂楊也無法挽留春風,春天腳步就這樣匆匆遠去。

室內女子春愁無限,詞外作者更是無限春愁,春光太短暫,歲月太匆匆,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