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考生”與“自來卷”現象

劉海明(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網上有個記者和放羊娃對話的段子,流傳甚廣。對話的內容大致如下:

記者:你放羊為了什麼?

放羊娃:賺錢。

記者:你賺錢為了什麼?

放羊娃:娶媳婦。

記者:你娶媳婦為了什麼?

放羊娃:生娃。

記者:生了娃幹什麼?

放羊娃:放羊。

段子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現在,放羊娃的故事有了升級版:迴圈高考的故事——

最近,廣東茂名考生三年三考北大並賺取200萬獎金的新聞,引發輿論關注。按照該考生的一名同學的說法,該考生是因為錄取的專業不理想才繼續考試的。一些網友覺得當事人“沒偷沒搶,我覺得沒問題”,況且人家是在“憑本事”考試。也有持不同意見的網友,覺得“就是這種人,造成了應屆考生的內卷,造成了高中搶生源的內卷”。針對網上的爭議,廣東教育考試院迴應稱,該生符合高考報名條件。北京大學方面表示,如果該生真是“職業考生”,北大將不會再錄取。

綜合多方訊息,迄今未見否認該考生三戰三勝考上目標學校的說法。從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角度看,只要符合報考條件,一個人就是考到60歲也沒什麼不妥。受批評最多的是花高價搶“高分苗子”的高中,有關方面若要遏制這種惡性競爭,大約只有針對高中採取措施了。

若從寬泛的倫理義務角度看,對一個行為的評價需要引入目的這個要素,並追問這個行為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康德說過,“不要讓你自己成為他人的純然手段,要對他們來說同時是目的”。手段,是實現目的所採取的策略和方法,比如為將來謀取理想的工作單位,透過高考拿到高學歷。沒有高考這樣的手段,在職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普通人很難實現預期的目標。

按照一般的解釋,目的是人為設定的目標或結果。而倫理學中的目的概念,強調的是人的自我完善。這是從人生的終極意義上來說的,即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在於實現自己的價值,而超越時空具有穩定性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人的目的在於透過不斷自我完善,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愈發有用的人。

對照“職業考生”的“勵志故事”和耀目的成績,他的“進步”顯然停留在三年前第一次取得的高度,後兩次的成績無非是在重複曾經的高度,維繫著當事人自己的中學知識水平沒有下降。如此說來,二戰三戰就無所謂自我完善,實質上是保持著他自己的最好成績。這樣一來,多次參加高考自然引出“高分為了什麼”的問題,即這名“職業考生”參加高考的目的究竟何在。

也許,答案就是網傳的透過連續高考獲得200萬元的獎勵。這個傳言如果屬實,考試體現的是他的外在價值,也就是可以用金錢定價進行交易的活動,而內在價值與個人的人格尊嚴相關,無法用價格衡量。如此說來,這名考生後兩年的努力更多是在原地踏步,所有努力的價值只能是外在的,而內在的進步才是內在的價值,這也是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當努力失去了真正的價值,所有的努力跟放羊娃拼命放羊賺錢娶妻生子一樣,終極的目的是重複自己的人生。

同理,高考只是實現人生目的的一個手段,在這個節點的原地踏步,縱然踏步的“舞姿”再優美,也只能是原地踏步的重複迴圈,與放羊娃的日常沒啥本質的差別。復讀看似辛苦,也只能屬於自我內卷的寫照,這樣的內卷不妨稱作“自來卷”,也就是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個人主動選擇了在人生的舞臺上重複昨天的日常活動。

內卷作為社會現象,是社會某個領域發展到一定階段停滯不前的狀態,或者是失去行業創新動力後的消極“作為”現象。內卷給人以忙碌的假象,實則是在重複缺乏實際意義的勞動。內捲包括被動的內卷和主動的內卷。人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猶如一臺機器,人只是這臺“機器”上的一個部件,當“機器”運轉的速度下降,個人的“卷”就屬於不得已而為之。

與之相反,主動的內卷屬於“自來卷”,社會在進步,某個人或某些行業主動選擇維持現存狀態,又生怕被別人看出不思進取的實質,於是假裝自己一直在拼命努力。現階段,這樣的“自來卷”又何止寓言故事中的放羊娃和某個“職業考生”呢?其實這是一種隱形的社會狀態,幾乎存在於每個社會領域。在這種“自來卷”的狀態下,總有人滿足於昨天的業績,為保持歷史的最高水平在同一個水平上疲於奔命。

如果說內卷是區域性的或者階段性的社會現象,那麼,“自來卷”則是人性中的惰性,不願超越自我,不肯接受新的挑戰、克服新的困難,為此甘於選擇已經解決過多次的困難。把克服這樣的低層次困難作為一種另類的“樂趣”重複下去。如此說來,哪天放羊娃覺醒了可能賣掉羊群去投資,“職業考生”終有上岸讀大學的時候,而形形色色“自來卷”現象要得到緩解,有賴於全社會創新氛圍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