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文 / 鐳射雷達

出品 / 節點AUTO

“其實傳統車企很焦慮,即使高層想拼命轉型,也因慣性阻力很大,難以開展。但不轉不行,因為這是唯一出路。”面對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長安汽車(000625。SZ)董事長朱華榮曾如是說。

在傳統汽車圈,朱華榮向來敢說,而長安汽車的“轉型”和“第三次創業”,是他經常提到的話題。不難感受,他和長安汽車也有些“焦慮”。不過,最近資本市場相當給力的表現,也許可以讓他放鬆一下。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從4月27日的最低點8。55元/股,到6月24日的收盤價22。35元/股,長安汽車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股價漲幅達140%。在這一輪的汽車板塊行情中,長安汽車的表現可以說排名前列。

但是,股市的“朝雲暮雨”恐怕不能讓長安汽車真正擁有長期的安全感,過硬的產品和技術實力,才是一家企業的根基。在這一點上,長安汽車仍有差距,最近引發車主吐槽的“減配門”就是一個佐證。

那麼,朱華榮時代的長安汽車要如何轉型?與華為、寧德時代合資的阿維塔將如何改變長安汽車?臨近歷史最高點的股價能突破壓力嗎?帶著這幾個問題,跟隨本文繼續往下看。

/ 01 /

第三次創業背後

“大腿”不再可靠

如果論資排輩,長安汽車算得上最有資歷的國產車企,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洋務運動中由李鴻章建立的上海洋炮局,距今已經超過160年。

在長安汽車的悠久歷史上,經歷過很多次的轉變。從進入改革開放到目前的四十年中,已經有過“三次創業”,對“換擋轉向”應當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第一次創業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這是時代大潮下必然做出的選擇。這一次轉型讓長安汽車踏進了汽車消費市場。1984年,長安第一輛微型貨車下線,成功實現從軍工向民用汽車企業的轉型。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兩年後的1986年,21歲的朱華榮從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畢業,開啟了自己在長安汽車36年的職業生涯。而在“老長安”朱華榮看來,長安汽車歷史上的“三次創業”分別是微型車、自主乘用車和目前的新能源汽車。

微型車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長安與日本鈴木合資的長安鈴木相繼推出了兩款微型“神車”:奧拓和羚羊。憑藉著微型車市場的爆發,本世紀初,長安汽車取得了百億營收,賺得盆滿缽滿。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圖片來源:長安汽車官網

隨著中國加入WTO,微型車市場逐漸沒落,長安汽車進入乘用車階段。但是,自主乘用車的研發並不順利。

彼時,朱華榮已是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他曾將2004年稱為自己職業生涯最焦慮的一年。直到2009年,長安汽車推出悅翔、逸動等第二代乘用車產品,才逐漸在市場中站住了腳跟。

但是,雖然自主乘用車的銷量不錯,背後卻是增收不增利的“難言之隱”。給長安汽車挑起賺錢大梁的,仍然是以長安福特為代表的合資品牌。

長安福特無疑是長安汽車最粗壯的“大腿”,最巔峰時期的2016年,長安福特淨利潤達到181。65億元,對長安汽車的利潤貢獻一度接近90%。

所以,回頭去看,長安汽車前兩次的所謂創業,其實很難說取得了成功。因為無論是微型車,還是乘用車,其都長期處於合資品牌的“庇廕”之下,並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這一點,很快在後面得到印證。

2015年之後,美國福特為了收縮戰線,向智慧電動化轉型,在全球市場暫緩了新產品的投放。這一舉措導致長安福特在長達三年時間裡,沒有更新任何一款主力產品。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這種情況下,長安汽車開始顯露出自身的不足,淨利潤從2016年的103億元一路下滑,2019年時為虧損26億元。也許是感受到福特收縮戰線帶來的刺激,早在2017年,長安汽車就喊出了“第三次創業”的口號。

這一次,長安汽車要真的依靠自己了,但長期倚重外資的隱患也開始集中爆發。

2017年,長安汽車提出了面向新能源汽車的“香格里拉計劃”,明確宣佈將在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汽車,並宣稱投向新能源汽車的資金將達1000億元。2018年,朱華榮又提出了相當於升級版的“北斗天樞”計劃。

但是,也是在2017年之後,長安汽車連續三年扣非淨利潤均超過30億元,並且長安新能源不再有新車型釋出。雄心勃勃的“香格里拉計劃”,一經提出就被晾了三年,不得不說有些尷尬。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2020年6月,朱華榮接替張寶林,成為長安汽車董事長。

那麼,重壓之下掌舵的這兩年,朱華榮主導的“第三次創業”進展如何呢?

/ 02 /

危機下有“焦慮”

宏大計劃遭質疑

“自主和合資必有一戰。”

“未來3-5年將有80%的中國燃油車品牌關停並轉(關閉、停產、合併、轉型)。”

“未來80%的自主品牌要死掉,90%的造車新勢力要玩完。在行業裡,我們看到,其實Top 5以後都很難了”。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圖片來源:採訪影片截圖

朱華榮很喜歡做預判,從中能夠看出這位長安汽車掌舵人對未來的擔憂。其實,長安汽車長期位居自主品牌傳統三強(長安、長城、吉利),汽車銷量常年在百萬輛以上,基本盤仍在。

當然,從2021年的資料看,長安汽車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差距仍非常明顯。

據乘聯會資料顯示,2021年,長安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為7。65萬輛,其中有99。9%由微小型代步車奔奔E-Star所提供。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圖片來源:長安汽車官網

無論銷量還是車型,這個成績都不夠給力。所以,長安汽車的當務之急就是快步趕上電氣化、智慧化的大趨勢。

落後太遠,就會徹底失去機會,朱華榮有這個危機意識。

今年4月13日,長安汽車全球夥伴大會在線上召開,會上公佈了長安汽車最新的銷量目標:到2025年,長安汽車總銷量達到400萬輛,其中新能源銷量到105萬輛,佔比達35%。同時,既有的長安、歐尚、凱程等品牌也將向電氣化轉型。

此外,在資金投入上,長安汽車計劃到2025年在產業鏈投入1500億元,其中近一半用於研發,並建成總人數超3000人的原創開發團隊。

這個計劃,不可謂不宏大。但是,鑑於2017年“香格里拉計劃”甚至2009年的前車之鑑,很快就有投資者對2025年的計劃提出質疑,絲毫沒有給朱華榮面子。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圖片來源:投資者交流社群

回看長安汽車過去曾立下的Flag,投資者的質疑也可以理解。但不同於以往的是,這一次長安汽車已經沒有了退路。

背水一戰,或許會有奇蹟。

從人事制度上,朱華榮對長安汽車進行了大改革。2022年農曆新年之後,長安汽車39個部門,100多位部門總經理級及中高層管理人員全體解聘,重新最佳化聘用。

人事上的“全體起立”代表了朱華榮的決心,也是提升團隊創新能力的一種方法。而對於長安汽車這種老國企“征戰”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少機構投資者對其創新能力,確實有所擔心。

對於汽車市場來說,團隊和計劃是企業自己的問題,很多情況下只是廠家“自嗨”,真正能抓住市場的,仍然是品牌和產品。

目前,長安汽車的品牌矩陣已經比較完備,其中傳統乘用車有V標、UNI系列;數字化純電動有長安深藍;高階電動品牌有三巨頭(長安、華為、寧德時代)聯手打造的阿維塔。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其中,瞄準電動化和智慧化的長安深藍和阿維塔,則寄託了資本市場對長安汽車最大的期待。

那麼,這兩大品牌真那麼有吸引力嗎?

/ 03 /

股價雖已翻倍

落地仍是關鍵

其實,最近幾年長安汽車推出了幾款相當有競爭力的車型,比如長安二代CS75PLUS,上市4個月銷售7。2萬輛,還有長安UNI-T等,都已成為當前緊湊型SUV的標杆產品。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圖片來源:長安汽車官網

但是,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大展拳腳,這些遠遠不夠,還是要看深藍和阿維塔。

先看深藍,這個品牌是前述長安汽車“全球夥伴大會”最新推出的,運營主體是長安新能源,今年計劃推出C385EV,C673EV兩款車型,在規劃車型共有五款。

需要注意的是,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就意味著要做好大把燒錢的準備。

財報資料顯示,長安新能源公司2021年營收為56。32億元,虧損達27。72億元,是長安汽車旗下整車製造商中唯一虧損的企業。好在昔日的“大腿”長安福特目前仍在為公司持續輸血,2021年淨利潤為22。84億元,貢獻了全集團64%的利潤。

不難預測,長安汽車未來仍要持續加大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這無疑將對公司的資金鍊造成一定的壓力。

所以,長安汽車近年來不斷引入外部投資,而“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長安汽車深得精髓。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備受矚目的阿維塔。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圖片來源:阿維塔官網

目前,長安汽車持有阿維塔39。02%的股份,仍為第一大股東。作為聯手華為、寧德時代兩大巨頭的全新高階品牌,阿維塔11車型還未交付,就已經被投資者不斷追問。

機構觀點中,中信建投在研報認為,阿維塔高階智慧電動車基於與華為、寧德時代合作開發CHN架構打造,產品對標如特斯拉Model Y、蔚來汽車ES6、理想ONE等。其按95%~40%的持股比例測算,阿維塔對上市公司市值貢獻約1000~2000億元。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投資者會不斷追問阿維塔的進度了。

此外,深藍品牌的C385車型也被重點關注。華創證券認為,目前消費者普遍認為C385顏值與實力並存,獲得市場廣泛好評,預計後續訂單表現有望帶來驚喜。而據長安汽車在調研會上透露,C385釋出後,10天內有1000多家經銷商報名。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乍看之下,雖然不論是深藍的C385還是阿維塔,目前其產品仍均未交付,市場已經“高潮”了。

結合業績來看,2022年一季度,長安汽車歸母淨利潤為45。36億元,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淨利潤35。52億元,創出歷史新高。

所以,在當前這波汽車板塊大漲中,比亞迪突破萬億市值引得萬眾矚目,而長安汽車140%的翻倍行情其實更為誘人。

但是,雖然長安汽車目前受到股市追捧,但其產品落地之後真實表現如何,仍要先打上一個問號。

這裡就有必要提一下長安汽車“減配門”事件。

2022年3月,長安汽車UNI系列首款轎車UNI-V上市。在前期宣傳中,長安汽車將賣點放在了遠端智慧泊車、手機實時監控等功能上。

但是,到了5月31日,長安汽車突然宣稱:根據個人資訊保護和汽車資料安全的法律要求,長安汽車將從6月30日起,對長安汽車APP等多款軟體進行功能調整。調整後App中將無法使用的功能包括:遠端監控、360全景和遠端智慧泊車等。

長安汽車大漲,能緩解朱華榮的「焦慮」嗎?

對於已經訂車的車主來說,這顯然很難接受,長安UNI-V毫無意外被集體投訴。而早在今年2月,長安UNI-K也曾因宣傳與實際體驗不符,被車主們發起集體投訴。

令人尷尬的是,在3月份的一場直播中,朱華榮親身出鏡,向車主們展示的,就有“智慧泊車”功能……

炒概念或許能讓股價衝破新高,但取信消費者,才能長治久安。

節點財經宣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