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天子歷十帝、耄耋至尊僅五人——中華歷史上的那些高壽皇帝們

中華文明五千年,合計正統王朝一共二十二代,但夏、商、週三代最高統治者不稱“皇帝”(夏稱後、商稱王、周稱天王);皇帝之稱謂,始自於始皇帝,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滅齊,最終統一六國(楚齊燕趙魏韓)、平定天下;群臣頌揚秦王“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舊稱“大王”之王號已不足以顯示其赫赫功業,於是以上古三皇五帝各取尊號“皇”、“帝”合二為一,為秦王上尊號曰“皇帝”。因此,秦王嬴政成為了中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號“始皇帝”。

始皇帝之後,中華十九代正統王朝、及其他割據政權、地方政權,共有獲得

“皇帝”尊號者四百零五人(即被後世史書所承認的皇帝,其他追封、僭越、篡逆、並立、降號者不計)

其中

——

二人

兩漢三十一人

,三國

共計十一人

兩晉十六人

,十六國

共計七十八人

,南北朝

共計五十九人

,隋

三人

,唐

二十一人

,五代十國

共計五十五人

兩宋十八人

遼金

西夏

共計三十五人

,元

十五人

,明

十六人

,清

十二人。

古稀天子歷十帝、耄耋至尊僅五人——中華歷史上的那些高壽皇帝們

在這四百零五位史書所承認的皇帝中,屬於自然死亡、安然駕崩者,不過二百八十人左右(這還包括了例如晉元帝、唐文宗這樣的受制於權臣、家奴,不得舒展心胸,最後抑鬱而終的皇帝);其餘一百二十餘位皇帝,人生的結局不外乎被臣子弒殺、被敵國殺害、少年夭折、出征戰死、國破自盡、遭人毒害等等,不得善終。

四百零五位皇帝中,在四十歲之前即駕崩者(橫死和善終都包括),就有一百四十七人之多,佔全體皇帝總數的三分之一(古時,以不滿四十歲去世算早亡)。

而能夠達到

“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水平、活過七十歲這道門檻的皇帝,有一個算一個,也只有以下這十五位,只佔全部皇帝數量的百分之四還不到。

壽數在七十以上、八十以下的皇帝一共為十位,分別是:

一、漢武帝劉徹:生於漢景帝前元年(是“前”元年,不是“前元”元年,漢景帝在位時三次改元,因此以前、中、後元開始紀年,漢景帝前元年即前156年),崩於漢後元二年(前87年),年七十;

二、唐高祖李淵:生於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崩於唐貞觀九年(635年),年七十;

三、南燕獻武帝慕容德:生於東晉鹹康二年(336年),崩於南燕建平六年(405年),年七十;

四、遼道宗耶律洪基:生於契丹景福二年(1032年),崩於遼壽昌七年(1101年),年七十;

五、夏仁宗李仁孝:生於西夏元德六年(1124年),崩於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年七十;

古稀天子歷十帝、耄耋至尊僅五人——中華歷史上的那些高壽皇帝們

六、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生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崩於後燕建興十一年(396年),年七十一;

七、吳大帝孫權:生於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崩於吳神鳳元年(252年),年七十一;

八、明太祖朱元璋:生於元天曆元年(1328年),崩於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年七十一;

九、前蜀高祖王建:生於唐大中元年(847年),崩於前蜀光天元年(918年),年七十二;

十、唐玄宗李隆基:生於唐垂拱元年(685年),崩於唐寶應元年(762年),年七十八;

以上十位皇帝,都是善終駕崩,人生結局,算是比較好的了(即使是李淵和李隆基,也只不過在政治上失去了權力,生活上還是待遇較優厚的)。

另外,五代十國時期,有三位割據政權的君主也活到了七十以上,分別是:荊南(南平)武信王高季興,壽數七十一;楚武穆王馬殷,壽數七十九;吳越武肅王錢鏐,壽數八十一。但這三人生前從未稱帝、身後也沒有被追尊帝號,因此不計入“皇帝”的範疇之內。

再有,遼末代皇帝

——天祚帝耶律延禧,生於契丹

太康

元年(

1075年)

但去世時間有金天會六年(

1128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這兩種說法。前一種說法(金天會六年去世)記載於正統史書《遼史》中,後一種說法(金正隆元年去世)則是記載於南宋民間話本——

《大宋宣和遺事》

中。

《遺事》所載:金正隆元年(1156年),金國皇帝海陵王完顏亮舉行馬球比賽,命天水郡公(即被俘的宋欽宗)和豫王(即被俘的遼天祚帝)一同參賽;結果在比賽中,五十六歲的天水郡公身體羸弱不能久馳,不慎從馬上跌下來,遭馬蹄踐踏而死。豫王自幼熟悉馭馬,雖然已經八十一歲高齡,但依舊騎術精湛,見天水郡公落馬被踩死後,急欲縱馬衝出重圍,海陵王見狀大怒,讓隨駕武士放箭,將豫王當場射死。

古稀天子歷十帝、耄耋至尊僅五人——中華歷史上的那些高壽皇帝們

不過,以上所說的

《大宋宣和遺事》

只是民間話本,而且很多內容都是元代

筆記小說

輯錄

而成,其中的記載

不大可信。因此,遼天祚帝的壽數,應該還是隻有五十四歲,即

契丹

太康

元年(

1075年

至金天會六年(

1128年)。

而壽數在八十以上的正統皇帝,數量更為稀少,只有區區五位,分別是:

一、元世祖忽必烈:生於蒙古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崩於大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年八十;

二、宋高宗趙構:生於宋大觀元年(1107年),崩於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年八十一;

三、武周則天大聖皇帝武曌:生於唐武德七年(624年),崩於唐神龍元年(705年),年八十二;

四、梁武帝蕭衍:生於劉宋大明八年(464年),餓死於梁太清三年(549年),年八十六;

五、清高宗弘曆:生於大清康熙五十年(1711),崩於大清嘉慶四年(1799年),年八十九;

這五位壽數八十以上的皇帝,除了梁武帝蕭衍之外,都是善終(蕭衍還是可惜了,在位

前期勤於政事,崇尚節儉、

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

但是晚年年老昏庸,剛愎自用,佞佛怠政,疏於治國,最終叛將侯景攻破建康,軟禁蕭衍於臺城,並故意減少、甚至斷絕飲食;但蕭衍在基本斷食一百餘日後,才因飢餓而去世,可見他的身體機能有多好。假如沒有侯景作亂,蕭衍是在平安詳和中壽終正寢,那麼以他清心寡慾的生活、恬靜平和的性格,極有可能活的比清高宗弘曆還要長,將成為中華皇帝高壽第一人

)。

綜上所述,中華歷朝皇帝中,壽數在七十以上、可稱“高壽”的皇帝,一共是十五人,其中七十至八十歲的十人,八十以上者五人;另外,他們的在世年紀,都是按照中華傳統曆法(即農曆)來計算的,因為傳統曆法中,有“十九年七閏”(即每十九年中包含七個閏月、多加二百一十天)的設定,古人計算壽數時,皆將閏月也一併計入,所以有“虛歲”這個概念。

古稀天子歷十帝、耄耋至尊僅五人——中華歷史上的那些高壽皇帝們

因此,以上諸位高壽皇帝的壽數,都是按中華傳統曆法來計算的,他們的壽數,要比現在使用比較廣泛的公曆曆法計算普遍多一至二歲(按清高宗弘曆為例:他的在世壽數,按公曆計算,是八十七歲零五個月,但按照中華傳統曆法計算,則要加上“十九年七閏”所多出來的月數,大約要再加三十二個月,所以,清高宗弘曆的壽數為八十九歲)。

除了以上中華正統王朝範疇下、壽數在七十以上的十五位皇帝以外,中華傳統疆域之內,還有兩位地方民族政權的君主,其壽數也出乎意料地高,甚至比清高宗弘曆八十九歲的壽數高過許多,下面就為大家詳細加以介紹

————

古稀天子歷十帝、耄耋至尊僅五人——中華歷史上的那些高壽皇帝們

古稀天子歷十帝、耄耋至尊僅五人——中華歷史上的那些高壽皇帝們

古稀天子歷十帝、耄耋至尊僅五人——中華歷史上的那些高壽皇帝們

但段正嚴依舊被權臣高氏家族所壓制、致使施政思想施展不開、束手束腳,同時其諸子內爭外叛、傾軋內訌、骨肉相殘,也讓段正嚴心力交瘁;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在位三十九年,時年六十五歲的段正嚴終於心灰意冷,不願繼續為國主,於是主動禪位給兒子段正興,自己出家為僧,法號廣弘法師。

淳熙三年

1176年

),

出家二十九年的

廣弘法師

在無為寺圓寂,年九十四歲。此時的大理國王,已經是

廣弘法師

的孫子、大理

功極帝

段智興

了(即金庸大師著作中的

‘南帝’),

功極帝

為祖父上尊號為

宣仁皇帝

”,上廟號“憲宗”。大理憲宗

宣仁帝

段正嚴,壽數比清高宗弘曆還要高五歲。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趙佗自號“南越武王”,、建都於番禺(廣東廣州),和中原政權相抗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漢使陸賈出使南越,勸說趙佗接受了漢高帝賜予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於漢朝,自此趙佗成為了漢家藩屬,並向漢稱臣奉貢。

高帝十二年(前

195年),漢高帝去世,呂太后掌權後開始強硬對待南越國,趙佗因此對中原王朝不滿。高

後七年(前

181年),呂太后釋出嚴禁向嶺南出售鐵器和其它生產物資的禁令,

漢、南越因此交惡。趙佗氣憤之下首先出兵攻打長沙國,並自稱為

“南越皇帝”。呂太后起初想發動大軍南征,但由於嶺南一帶氣候

炎熱和潮溼,漢軍極不適應,因此沒有越過南嶺。

後八年(前

180年),呂

去世後,朝廷罷南征,

趙佗

因此得意自誇

在南越國內堂而皇之

以皇帝的

名義

布詔令

文帝前元年(前179年),漢文帝即位後,為了安撫蠢蠢欲動的趙佗,特地將趙佗在真定的先人墓地予以修整,並派人按時祭祀管理,趙佗尚留在真定的族人們則被漢朝廷賞賜官職和財物。趙佗得知文帝的示好舉動後,心中大為感動,和漢家的敵對心態逐漸降低。

漢文帝得知趙佗已經有所觸動後,立即授予之前出使過南越的陸賈為

太中大夫

,讓他再次出使南越國。趙佗見到老熟人陸賈后,被他的再一次曉以利害而說服,於是去除了僭越的帝號,重新歸附於大漢(但在南越國內,趙佗一直自稱皇帝)。

此後,趙佗嚴守漢家藩屬身份,向歷代漢朝皇帝稱臣,和其他諸侯王一樣,每年春秋兩季,遣使者往長安朝見漢皇帝,接受朝廷詔令,並讓自己的兒孫們以臣子的身份入長安宿衛宮廷,擔任漢家皇帝的侍衛。漢朝歷代皇帝也延續了文帝時期的政策,對南越國和趙佗多有撫慰,優待甚隆,嶺南之地和中原往來不斷,逐漸融合。

漢建元四年(前137年),漢藩臣、南越國王趙佗因年老去世,具體的壽數不詳。但以其在始皇帝時代就從軍出征嶺南、且擔任秦軍高階將領的經歷來看,他在高帝元年(前206年)他接受任囂遺命、成為嶺南軍隊統帥、並建立南越國時,至少也應該超過三十歲,而到了建元四年(前137年),趙佗去世,時間又過去了七十年。

那麼就是說,趙佗他去世時,起碼是近百歲的高齡。後世也有研究,趙佗的壽數,大致上是一百零三歲左右,雖不能說準確無比,但也差不多了。這樣算的話,趙佗要比清高宗弘曆的壽數還要高十四歲,簡直是老壽星。

不過,段正嚴、趙佗兩位高壽的帝王,因為不屬於中原王朝皇帝、也沒有正統的皇帝尊號(當然,他們所統治的國家,自然是自古以來、無可置疑的中華大一統疆域的組成部分),所以就不列入歷代高壽皇帝名單之中了,僅為大家單列出來,加以介紹,讓喜好歷史故事的朋友們點評、臧否,這就是我寫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