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保持自己的“真實”

吳嶺瀾的實科成績皆是不列,文科成績極好,但他對梅貽琦說“最好的學生都念實科”。卻在泰戈爾訪華至清華園的一次演講中,醍醐灌頂。這次演講的主題,叫“對自己真誠”。後來,吳嶺瀾在西南聯大的校舍裡,為當時的學子一次又一次地講述泰戈爾的作品與精神。頭頂上盤旋著轟炸機,在生命危險降臨時,他說:“今天,我把泰戈爾介紹給你們。”

《無問西東》保持自己的“真實”

所以,粗拙的實用是美的死仇。惡俗的世俗力量是對人精神的引誘,在芸芸裡錯路橫生,前人的路和周圍人的路卻並不是自己真實無誤的路。

後來,轟炸聲響徹了昆明大地,也在彼時西南聯大的身體上留下了滿目瘡痍。吳嶺瀾的思想卻在此時,傳遞給了正於西南聯大求學的沈光耀,於是他違背了父母的意願,棄筆從戎,成為了一名飛行員,“為了內心的真實、正義與同情”。

《無問西東》保持自己的“真實”

再後來,沈光耀在一次空戰中犧牲,下落的機身在最後一刻對準了水面上那艘裝滿炮火的敵艦。而接收到沈光耀這份“真實”與力量的人,就是常接受沈光耀在訓練時用飛機投遞食物的那群孩子中,一個叫陳鵬的小娃娃。

光耀的校友,大林小林在對沈母治喪時說了幾句話。不是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了,而是整個國家和民族都在危亡之中。大廈將傾,安得完卵?那一叩首,兩碗冰糖蓮子,承包了第一次淚腺的崩潰與決堤。

《無問西東》保持自己的“真實”

陳鵬在清華園內深造,救起了被眾人唾棄毆打的王敏佳,把她安頓在土村。他自己在漫天黃沙裡踏上了科研之路,為國家的“九所”嘔心瀝血。終於,當第一枚核彈在青海燃起黃煙大霧時,當時的那批國家科研工作者,他們孤清冷峻的背影,在祖國西部的月光之下,顯得異常剛直卻又無比柔軟。我不知道最後的王敏佳和陳鵬是否能在風沙裡重逢,但是那一盒盒銀杏葉下的雪花膏的香味,卻如音繞樑,彷彿現在深吸一口氣,還能聞見那陣沁人心脾,銀杏一樣的芬芳。

《無問西東》保持自己的“真實”

陳鵬的精神,在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中交付給了好友李想,那個在王敏佳被批鬥時怯懦退縮的李想。而李想卻在支邊時,於生死之際,把這一份“真實”和著生的希望,留給了張果果的父母。

張果果是現代社會浪潮中的商業精英,在商業鬥爭中內心的柔軟讓他救助了四胞胎。也許我們害怕,害怕四胞胎的家人就此纏上張果果,我們害怕這又會是一個好心沒好報的故事。但是四胞胎的母親拿出的那四支胎毛筆,卻讓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仍舊是善良的真實多過罪惡的虛假。

《無問西東》保持自己的“真實”

吳嶺瀾從梅貽琦和泰戈爾那裡領悟了一份“真實”,沈光耀感受到了那份“真實”,投遞給了嗷嗷待哺的陳鵬,而陳鵬把這份“真實”交給了李想,最終張果果把李想留給他父母的這份“真實”,傳遞給了我們這群“現代人”。

如果你知道你未來的結局,你還會選擇如今正蹣跚前行的這條路嗎?如果結局註定是痛苦,是離別,是傷害,是死亡,你還會如同現在一樣甘之如飴,遵從內心的意志嗎?如果最後我們註定會發現,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你還會像現在一樣堅信自己能創造出不一樣的璀璨嗎?

《無問西東》保持自己的“真實”

沒有人知道戰爭一定會贏,沒有人知道核彈一定會爆炸,也沒有人知道原來我們真的可以去那個小時呼作白玉盤的月亮上看一看。結局就是,這個世界上無數的人都會歸於平庸,但只有也總有一點點的人可以創造奇蹟。

於是突然想到一個人——王國維,大概能完好地體現這份“真實”意志。我不知道歷史上他的投湖是縱身一躍的決絕,還是任由水面漫過身體的沉寂。但是陳寅恪先生說他所殉為中國文化“抽象理想最高之境”。把死亡形容成一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應該是對這種精神意志最純淨的解答。

《無問西東》保持自己的“真實”

雖然我們再也回不去那個“靜坐聽雨”的年代,回不去那些風起雲湧的年代。但是唐人有唐人的繁盛,宋人有宋人的氣節,宋不豔羨唐。這個世界醜惡的東西很多,混亂的東西很多,虛假和虛偽的東西更多,也許世俗強大到你生不出改變它的願望和力氣來,但是每個人也許都能夠做到的就是保持自己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