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為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加強水資源保護,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珍貴資源,水資源不僅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生產發展息息相關,還與我們的精神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華夏曆史中與水有關的故事更是說不盡,道不完……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水,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其本義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又由表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引申泛指某些液態物質;又由水靜則平衍生出水準、用水測平的含義。

今天,我們就一同從中華千秋頌裡上下求索,尋找那些關於“水”的文化故事。

分類用水,

是一種生活態度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飲食飲食,飲在食前,可見在人們心中“飲”比“食”更重要。古時人們擇地聚居,一般都倚出水口而棲,這也是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根源。

而關於水的分類用度,古人更是有著我們難以想象的精細和浪漫,單在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一書中,水的種類就可達43種。

中華千秋頌

李時珍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在這四十餘種水中,《本草綱目》介紹的露水較多,有百花上露、百草頭上秋露、柏葉上露等多種,每種都隨物性遷,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而柏葉上露,則有明目的作用。傳聞楊貴妃等古代嬪妃每天早晨都要侍女收集花上的露水飲用,以此駐顏延壽。

“露水。露是陰氣積聚而成的水液,是潤澤的夜氣,在道旁萬物上沾濡而成的,味甘,性平,無毒。”

“臘雪。凡是花都是五瓣,雪花卻是六瓣,六是陰數。冬至後第三戌為臘。臘前的雪,很宜於菜麥生長,又可以凍死蝗蟲卵。”

“夏冰。冰是太陰之精。水性很像土,能變柔為剛,這就是所說的物極必反。味甘,性大寒,無毒。宋”

——《本草綱目·水部》

此外,根據水流的狀態不同,水的種類又有著細微的劃分。湍上峻急的流水可稱之為“急流水”,因其有速急而達下的特性,所以多用以煎煮通利二便和治療足脛以下之風藥;性順而下流的則稱為“順流水”,與急流水下行之性類同,所以常用來煎取治下焦腰膝之證及通利二便的藥物;而流動過程中迴旋倒流的水為“逆流水”,作用多偏於上而不下,多用來煎煮發吐痰飲的藥物……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著名詩人蘇軾曾在《記夢迴文二首》詩敘中寫道:“夢文以雪水煮小團茶”,便是古人以雪煮茶的真實生活寫照。這些關於水的有趣分類,不僅能從功效上側面反映出古人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入微,更可從命名上體現出古人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意趣。

治水洩洪,

是一種民族品格

在人類發展的漫長程序中,洪泛災害從來就是人類最常面臨的大自然兇敵之一,不論在神話抑或在史料中均有提及,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了。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改變了前人“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最終獲得了勝利。

中華千秋頌

大禹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以至於13年裡“三過家門而不入”,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這是中華神話里人類制服自然力量的重要篇章。

中華千秋頌

李冰父子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隨著歷史發展,到了戰國時期,李冰父子更建立奇功,在都江堰築建造福千秋萬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將洪水猛獸制服於人類的智慧之下。

中華千秋頌

三峽大壩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善於疏導,排洪洩洪的治水方法延續至今,中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修建了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大壩水電站,進一步化解自然力量對人類社會的衝擊,並將水資源的功用發揮至極致。

既要防治,也要利用,更要可持續發展。從遠古時代到戰國時期再到當下,這些神話、事例展現了中國在水資源方面運用智慧的階級式成長。

以水明志,

是一種精神境界

中國是一個講究精神意象的文化國度,水既是水,也不是水。在實質以外,這些自然資源的存在更賦予了文人雅士可以比興言志的寄託。

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的意思並非“聰明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而是“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

中華千秋頌

孔子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人各有志,他既不否定弟子子路治理“千乘之國”的宏遠志向,也不評說公西華的“願為小相”的平凡務實。由此可見,他對人的理解,就如同水一般的流通、通透。

而屈原面對亡國之痛,就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他的投水而死,是抱持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信念,他的慨然赴死,為後世留下一個沉影,更為水留下一種千古清流的詮釋。

中華千秋頌

屈原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屈原將人生的最終歸宿選擇在了水中,是文人的自傲與自負,也是他對水的一種特別的理解:唯有一派清波,才配得上自己潔白高尚的身軀;也唯有這一派清波,才能洗去凡塵俗世的汙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的知者樂水,屈原高亢九歌離騷,悲投汨羅,還有孟子的水德之論,莊子以秋水泱泱喻萬物自然規律……

水映照著古人們的自我形象,說明了他們的性情、人格、理想乃至命運,更反映出中華水文化一脈精魂——永遠川流不息,永遠澄澈透明。

細數中華千秋頌中的經典雕像,他們幾乎都與水有關,更與華夏民族璀璨的歷史有關。中國古典而優美的農耕文化依水而生,畔水而成,隨水而長。積千年之精華,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沃土之中,中國水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世界水日,我們既要一如既往地提高節水意識,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更要攜手同行,從形式與意識等方方面面一起感受、傳承中國水文化的歷史和氣度。

中華千秋頌

《中華千秋頌》環形彩色浮雕壁畫周長117米,高5米,採用了國內十五種天然彩色的花崗岩雕刻而成,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袁運甫教授擔任總設計。整幅壁畫設計以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為主線,圍繞“先秦的理性精神”“漢唐的包容氣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氣節”“近現代百年曆史”為主題。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經典貫穿下來一氣呵成,宛如一幅歷史的長卷,從悠悠的遠古一直到我們親歷的時代。展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道路和綿綿不斷的燦爛文化。

關於“水”的文化,今天的資訊量有點大?!

部分資料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