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齡女兒遭群體攻擊、揪扯頭髮:別讓創傷,成為孩子的“噩夢”

最近,刷到一條新聞,非常震驚!

3

28

日,張女士

對媒體爆料稱:

3

天前,

女兒

妮妮放學被爺爺接回家後一直哭鬧,家人無法安撫,詢問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妮妮告訴奶奶

“老師讓班上所有同學揪我頭髮”。

張女士覺得不可思議,聯絡班上其他同學家長了解情況,並說:

“當時就有兩三個家長問自己小孩有沒有撕扯我孩子的頭髮,小朋友就說有,都說是老師指使的。”

幼齡女兒遭群體攻擊、揪扯頭髮:別讓創傷,成為孩子的“噩夢”

3月26日,張女士前往幼兒園調取監控,在警方陪同下查看了當天的監控。

影片畫面雖然聽不到多少聲音,看不清孩子們的具體動作。

幼齡女兒遭群體攻擊、揪扯頭髮:別讓創傷,成為孩子的“噩夢”

但張女士稱,從影片裡可以看到妮妮在上課時有些好動,在凳子上扭來扭去,老師便強行把她抱起來,之後還手指了妮妮,然後,其他小朋友就圍上去揪妮妮的頭髮。

張女士擔心這種行為會給妮妮造成心理傷害

當前,警方還在接入調查中,真相到底怎樣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如果類似的情況真的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確實可能會給幼小的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傷害。

幼齡女兒遭群體攻擊、揪扯頭髮:別讓創傷,成為孩子的“噩夢”

孩子遭受心理創傷,到底多嚴重?

也許,你會好奇地問:

“到底創傷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呢?”

我想起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名言: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僅此簡單的一句話,我們足以看到,心理創傷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嚴重的話還可能影響至孩子的一生。

幼齡女兒遭群體攻擊、揪扯頭髮:別讓創傷,成為孩子的“噩夢”

就比如我們自己。

幼年時期經歷過的事件,雖然早已過去了很長的時間,但我們長大之後,我們的大腦也許不能清晰地回憶清楚當時發生的事情。

但是,我們的身體仍然記得當時的場景,以及在場時我們的感受。

這就好像,我們聽到一首兒時聽過的音樂時,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同樣的,經歷暴力事件的兒童,那些受傷時恐懼、痛苦的感受都印刻在了身體的記憶裡。

比如是發生在學校的創傷事件,那麼當孩子長大後,在

“教室”這個特定的場所,看到“同學們”這個人群以及“老師”的時候,他們或許就會重新喚起小時候事件發生時候的感覺,那種被欺負、扯頭髮、圍攻的時候的無助、恐懼……從而,再次反覆地陷入到痛苦的情緒感受裡。

也許,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曾經發生的創傷事件很可能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此外,

心理學有個“戰鬥-逃跑”反應:

也就是當現實環境出現危險因素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緊張、僵硬、內分泌系統分泌腎上腺素等,從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危險因素進行搏鬥,或者更迅速地從危險環境當中脫離出來。

這種反應有助於戰鬥或者逃跑,但也會促使孩子產生創傷應激反應。

理解這個,你就知道,孩子們要能健康成長,需要有一種安全的感受,他們才能深入專注地沉浸在當前所從事的學習和探索當中,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

幼齡女兒遭群體攻擊、揪扯頭髮:別讓創傷,成為孩子的“噩夢”

如何給孩子最溫柔的安撫?

沒有誰想要看到孩子一味地沉浸在過去的創傷裡痛苦不堪。

撫平孩子的創傷或許不易。

創傷留給孩子的記憶或許也難以修改,但我們仍然可以對孩子的心理做出正面的干預,以調整孩子對創傷的感受。

幼齡女兒遭群體攻擊、揪扯頭髮:別讓創傷,成為孩子的“噩夢”

例如,上文新聞事件還沒結束,此時,促成當事幼師誠心道歉、促成當事孩子們的和解、促成幼兒園的整改,是必要的。這是現實層面的干預。

心理層面,我們還需要對孩子的狀況進行評估。

也就是孩子受到的創傷有多大?

可以逐漸進行如下的干預措施:

1、

觀察談論創傷事件時,孩子的情緒狀態和行為反應。

如果孩子一聽到這個事件,就表現出情緒糟糕或者不願意談論,甚至流露出驚恐的神色,那麼說明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比較大的。

也就是,連談論都會喚起孩子的負面情緒,那麼這時候就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多提及這個創傷事件。

等到孩子情緒慢慢平復下來,可以平靜地談論這個事兒了,然後再進行下一個層級的心理干預。

2、

看孩子面對人群、當事人或相同體貌特徵人時,身體和情緒的反應。

如果孩子傾向於迴避和感到恐懼,那麼傷害仍然存在。

只有當孩子在類似創傷情境中,面對同學和相同體貌特徵的老師,可以放心大膽地玩耍,臉上露出愉快的笑容,不再感到害怕的時候,才可以說,心理創傷從一定程度上消除了。

當然,是否完全消除,仍然要觀察孩子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表現,比如晚上是否做噩夢,是否怕黑等等。

心理學家認為,0-5歲的階段,心理發展狀況如何,實則深遠地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孩子越小的時候受到傷害,父母、老師和社會人士就越是要及時干預。

如果孩子身邊的人,都無法做到很及時,很有效的心理干預。

那麼,及時聯絡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對孩子的創傷給予必要的干預和處理,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祝願:

所有受傷的孩子,都能重遇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