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在官渡之戰的表現 用哪三個字最能概括?

對於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們來說,袁紹這個人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作為曹操在生涯前半期碰上的最強大對手,書中對袁紹也是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三國志·袁紹傳》中記載:“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這段話是把袁紹的家庭背景大概介紹了一下。說他們家前四代都在當“三公”這樣的大官。所謂三公,最初是秦始皇設立的中央管制中核心的三位官員,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隨後漢朝逐漸演變成了“司徒”、“司馬”、“司空和“太傅”等這樣的官名。由此可以看出袁紹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甚至可以詳細地稱之為“大官五代”。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表現 用哪三個字最能概括?

影視中袁紹的形象

由於其長輩曾在官場上風光一時,所以造就了袁紹兄身世的顯赫,他也成為士人爭相交往的物件。書中記載他“姿貌威容”,整明長相還是很帥的;“折節下士”說明至少在生涯前半期,袁紹對待士人的態度還是很謙恭的,這也是他能結交讀書人的重要原因。

這樣看來,袁紹這個人物彷佛天生帶著主角光環。如果按照現代電視劇的發展脈絡來看,他的人生一定是波瀾壯闊,至少也是順風順水的發展。而歷史的發展,就是那麼的耐人尋味,正當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的時候,一個事件的出現,徹底阻擋了他的前進腳步,使他的人生髮生了180°大轉彎,並在之後的幾年撒手人寰。

這個事件,被史學家們稱為“官渡之戰”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表現 用哪三個字最能概括?

為何如此輝煌的人生會遭遇滑鐵盧?我們不妨在史籍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看看這幕後“黑手”,究竟是誰?

在《三國志》中,我們能到《袁紹傳》中關於官渡之戰的記載,大概有近千字。如果算是裴松之的注,就多達數千字了。在這裡,我來給大家分享幾個片段:

“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劉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 可以看出,這是袁紹最早能夠把握官渡之戰結果的機會。當時劉備在曹操的腹地瞎折騰,曹操後院起火,於是親自率領部隊主力征討劉備。袁紹的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趁機出兵,讓曹操首尾不能相顧,趁機把握戰爭主動權。而袁紹呢,竟然以自己小兒子生病的理由,拒絕出兵。放棄了一次可能統一中原的機會。氣的謀士田豐“舉杖擊地”。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表現 用哪三個字最能概括?

“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沮授對袁紹派遣顏良擔任進攻先鋒有意見,他認為顏良性格急躁而且目中無人,這樣性格的將領如果獨自帶兵,容易輕敵冒進,損兵折將。結果呢?史書上記載了三個字“紹不許”。第一階段戰爭的結果就是“破顏良”,白白葬送了一員大將。如果說作為主帥,你不瞭解部下的性格特點,本身就不是合格的統帥;當別人在給你提明確意見時,就應該認真聆聽,仔細考慮。結果袁紹再次不聽旁人意見,堅持進兵,折損大將,士氣低落。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表現 用哪三個字最能概括?

而在進軍之前,田豐就曾經分析過局面,給袁紹下奇謀。《袁紹傳》中記載:“初,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觿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觿,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 田豐起初不建議袁紹立即起兵與曹操決戰,而是利用兵力上的優勢,分兵偷襲,使曹操左右不能相顧,主力疲於奔命,這樣一來,用不了兩年,就可以取得勝利。然而袁紹並沒有採納田豐的觀點。

雖然袁紹不同意自己的觀點,但是“豐懇諫”,結果是“紹怒甚以為沮觿,械繫之。”乾脆不用田豐了,把他直接關起來。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表現 用哪三個字最能概括?

“太祖擊破之,斬醜,再戰,擒紹大將。紹軍大震。太祖還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數觿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 在初戰告負的情況下,袁紹仍舊急於進兵作戰。謀士沮授說,咱們的軍隊人數雖多,但是士氣低下,單兵作戰能力沒有曹操的部隊戰鬥力強;曹操的部隊雖然精銳,但是軍糧不如我們豐厚。所以相比於我們,曹操缺乏糧草,更急於和我們交戰,想要短時間內取勝。而我們只需要堅守,拖他幾個月,曹操糧草不濟,自然退兵,但事後咱們趁機掩殺,就可以大獲全勝。對於如此具有針對性的戰略戰術,袁紹依舊“不從”。

之後曹操率精兵繞路偷襲袁紹屯糧地,袁紹軍隊大亂。此時又是沮授建議袁紹說“可遣蔣奇為別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對於襲擊曹操軍隊的奇謀,史書上的記載是“紹復不從”,再一次拒絕了。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表現 用哪三個字最能概括?

官渡之戰失敗後,有人向田豐賀喜說,足下的智謀現在應驗了,主公一定會重用您的。而田豐卻說,袁紹這個人我太瞭解了,如果成功的話,還有可能放我一馬;現在失敗了,我死定了(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果然不出田豐所料,袁紹回來之後羞於見田豐,直接派人將他殺死。《袁紹傳》最後總結說:“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皆此類也。”

縱觀整個官渡之戰中《袁紹傳》的記載,出現最頻繁的字眼就是“紹不從”,甚至陳壽寫得也有點不耐煩了,直接寫道“紹復不從”。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應該有虛懷若谷的態度和海納百川的胸懷,而剛愎自用,只能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