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天才侄子,卻害得自己全家被誅,神童真未必能成大才

諸葛家族,是三國中勢力最遠(不是最大)的家族,在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大官。

但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兄弟雖然都很有出息,兒子輩卻只有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比較聰明。然而,即便號稱少年天才,諸葛恪也並沒有光大自己的家門,反而害得全家被誅,令人嘆息。

諸葛亮的天才侄子,卻害得自己全家被誅,神童真未必能成大才

(諸葛三兄弟)

少年天才

諸葛恪從小就展示了過人的才華,甚至多次化解了他父親的尷尬。

據說諸葛瑾這個人臉特別長,所以孫權就會開玩笑調侃他。有一次,孫權和大臣們大排宴宴,宴席期間,有人牽了一頭驢來。孫權看這驢看了半天,寫下了四個大字——

諸葛子瑜

(諸葛瑾字子瑜)。字還沒寫完,大家就已經鬨堂大笑了。就在這個時候,諸葛瑾跪拜孫權,希望能夠跟著寫兩個字。在孫權同意後,他拿著筆續寫了兩個字——

之驢

,於是就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就這樣,他用兩個字就化解了大家調侃父親的尷尬。孫權也非常喜愛他的機智,於是將驢賜給了諸葛瑾。

當然了,這也只是個文字遊戲,但諸葛瑾的機智絕不僅於此。過了沒幾天,孫權就把諸葛瑾叫來,問道:“你父親和你叔父誰更優秀?”

諸葛亮的天才侄子,卻害得自己全家被誅,神童真未必能成大才

(孫權)

雖說諸葛兄弟都是才子,但諸葛瑾是個人才,諸葛亮卻是天才,不論是當時的人還是今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更加優秀。然而,如果諸葛恪實話實說,那就要面臨說自己父親不優秀的尷尬;如果真的說自己父親更有才華,那就是睜眼說瞎話——真是個兩難的境地。然而,諸葛恪還是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我父親更優秀。”

孫權笑道:“哦?那你說說他怎麼優秀了?”他這個問題明顯是早就準備好的,只等諸葛恪強行解釋,然後戳穿他讓他尷尬。

不過,諸葛恪卻說了一句連孫權都無法反駁的話:“我父親知道該效忠於什麼樣的君主,我叔叔卻不知道,這就是二人的差距。”

就這樣,諸葛瑾和諸葛亮的對比,被諸葛恪巧妙地轉移成了孫權與劉備的對比。

這一方面是讓孫權不好意思說自己不如劉備,另一方面也是旁敲側擊地拍馬屁,暗示孫權才是真命天子。這個答案,簡直絕了!面對這樣完美的回答,孫權也忍不住撫掌大笑。

諸葛亮的天才侄子,卻害得自己全家被誅,神童真未必能成大才

青年才俊

一開始,孫權真的是抱著逗小孩的心態來考驗諸葛恪。慢慢地,他開始意識到,這個少年神童很可能是孫吳政權未來的希望,於是在諸葛恪成年後就給他安排了一些官職,考驗他是否有真才實幹。當時,吳地丹陽郡附近窮鄉僻壤,民風彪悍,山越寇匪屢屢為患。多年以來,從來沒有人能夠治理,當時群臣也以為這個問題很難解決。然而, 諸葛恪要幹就幹別人不敢做的事,力排眾議要去治理山越。

別說,雖然連諸葛瑾都擔憂地認為諸葛恪眼高手低,未來可能引禍上身,殃及家族,但諸葛恪憑藉自己的才智還真的實現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於是,孫權更加信任諸葛恪,將自己的身後事寄託在諸葛恪的身上。

公元252年,吳大帝孫權去世。臨終的時候,他特意把朝政大權交給了諸葛恪,希望他能為孫家輔政。雖然同時還有其他人輔政,但諸葛恪還是憑藉自己的手腕掌握了大權。此時,諸葛恪站在了個人的生涯巔峰,甚至和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差不多。就在該大展宏圖的時候,正是他跌落的開始。

諸葛亮的天才侄子,卻害得自己全家被誅,神童真未必能成大才

(諸葛恪)

託孤重臣

在孫權去世之前,諸葛恪就已經有雄心壯志,想要和曹魏打上一仗。當時孫權覺得計劃有點冒險,也沒有這個準備,所以並沒有同意。如今孫權去世,自己成了輔政大臣,諸葛恪覺得再也沒有人掣肘自己了,於是大肆準備北伐的事情。

可惜,曹魏大軍可不是山越的那些蟊賊。剛開始交鋒,諸葛恪取得了一些勝利。事實證明,這樣的勝利反而沒有任何好處,讓諸葛恪徹底忘記了戰爭的殘酷,越發覺得自己是個軍事天才。

公元253年,諸葛恪再次興兵北伐。不論是朝臣還是他的朋友,都認為時機不成熟,但諸葛恪仍然一意孤行。結果,面對著新城遠不及自己兵力的魏軍,諸葛恪不僅沒有攻下城池,反而吳軍因為水土不服上吐下瀉。每次有將領勸他撤兵,諸葛恪都會惱羞成怒,破口大罵,甚至威脅要斬首示眾。最終,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他也不得不主動撤軍,無功而返。

而且,為了保住面子,諸葛恪自己沒有明確地主動提出撤軍,而是等著朝廷一封又一封的詔書到來才“勉強”同意撤軍。回到朝廷之後,還要處罰代發詔書的人,就好像是後方耽誤他北伐一樣。

諸葛亮的天才侄子,卻害得自己全家被誅,神童真未必能成大才

就這樣,原本是東吳的希望,如今諸葛恪的表現越來越讓人失望,甚至絕望。再加上他剛愎自用,性情暴戾,朝廷上下對他怨聲載道。

全族盡滅

就在同一年,東吳宗室孫峻設計,在皇宮的一次宴會上將諸葛恪殺死,並將他三族盡滅,害得諸葛瑾絕了後。

好在諸葛亮生兒子晚,諸葛瑾曾經將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諸葛恪被抄家後,諸葛喬的兒子諸葛攀恢復了諸葛瑾後人的身份,算是延續了香火。

諸葛恪被殺時,罪名是謀反。但大家都知道,諸葛恪雖然誤國,卻是忠心耿耿的。所以,當孫休上位後,就給諸葛恪平反了。

不過,平反只是證明他沒有反心,死得冤。很多人覺得畢竟是個輔政大臣,只是證明他不冤好像不夠,就討論給諸葛恪立碑。

結果皇帝說道:“盛夏出軍,損兵折將,而又沒有任何功勞,說不上他有能力;作為一個託孤重臣,卻被小人給殺害,也說不上他有智慧。”

諸葛亮的天才侄子,卻害得自己全家被誅,神童真未必能成大才

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要國家給他立碑呢?於是,諸葛恪立碑的事就過去了。

從年少成名,到成年後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到後來死於非命。可以說,諸葛恪的一生完美演繹了神童跌落神壇的過程。

就像陳寔對孔融說的那句話:“小時候聰敏的人,長大了未必有出息。”

方仲永至少還能“泯然眾人矣”,而諸葛恪被滿門抄斬,下場更加悲慘。由此可見,做一個神童真的未必是好事啊!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牧筆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