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是我的家!”——鵠山鎮積極推行“頤養之家”吃住一體模式

鵠山鎮位於渝水區北部,離市區有近1個小時的車程。該鎮下轄9個村委,其中70歲以上老人1044人,73歲以上的老人749人,這些老人遠離城區,且大多子女外出,無人照料,“頤養之家”成為他們的養老好去處。

該鎮自全市“黨建+頤養之家”工作開展以來,就積極推行吃住一體模式,著力擴大“頤養之家”覆蓋面,讓這項民生工程惠及更多有需要的老人。截至目前,全鎮已建成“頤養之家”12個,吃住一體模式的有8個,共有“入家”老人229人,佔有意願“入家”老人的91。2%,基本實現了對符合條件又有需求老人的全面覆蓋。

鵠山村委“頤養之家”是全鎮最大的一家,管理員黃欠發告訴記者,這裡一共有38名老人,其中37人入住,大家都很滿意現在的生活。

肖月英老人今年85歲。2018年5月,鵠山村委“頤養之家”剛剛建好,她就來到這裡,成為入住的第一批老人。肖月英說,她家的房子因為改造全部拆掉了,她就和幾個要好的老朋友商量著搬來“頤養之家”住。鵠山村中心示範村建設拆除部分老人舊房,他們主動要求不新建房屋,與“頤養之家”合併建設,既能節約建設成本,又能讓老人互相為伴、互相照應。

“吃飯不用自己燒,房子也不透風漏雨,每天和老姐妹們一起看電視、聊天、聽戲,還能減輕兒女負擔,現在這裡就是我的家!”肖月英高興地說。

為有效解決一些老人居住危房、路途較遠難以“入家”等問題,鵠山鎮在條件相對成熟的村透過建設開闊、別緻的四合院,設定齊全的功能用房,配備完善的基礎設施,為老人打造溫馨宜居的“家庭”環境,吸引老人“入家”。

在窩裡村委“頤養之家”,晏祿英老人正在房間裡吃著水果,一旁放著準備泡腳的熱水。看見記者來了,她連忙起身打招呼,那十足的說話底氣,壓根看不出已有98歲的高齡。她是全鎮最年長的“入家”老人,已經在“頤養之家”住了3年多時間,“現在生活越來越好,我還要多活幾年呢!”晏祿英高興地說道。

記者在晏祿英的房間裡看到,各種生活設施應有盡有,眼下進入寒冬,棉衣棉褲和取暖設施也一應俱全。院內安裝有攝像頭,老人住房內安裝有應急呼叫器,確保在第一時間處理突發狀況。

窩裡村婦女主任張金香介紹說,“頤養之家”會根據老人生活習慣和天氣變化,及時為老人添置裝置,改善飲食。比如夏天為老人提供西瓜、涼粉、綠豆粥等消暑食物,冬天為困難老人捐贈棉被棉衣等。

在桐村“頤養之家”的牆上,記者看見一張“愛心榜”,上面詳細記錄著來這裡捐款的每一家企業和個人的名字、捐款數額,目前已有14餘萬元的善款。

為解決吃住一體模式建設成本較高的問題,鵠山鎮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積極引導各方力量參與“頤養之家”建設。一方面,充分整合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資源枯竭型城市、福利彩票等專案資金用於“頤養之家”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籌募社會資金,發動本村的企業家、黨員幹部、群眾等愛心人士進行募捐。

為減輕村級財政負擔,鵠山鎮先後投入財政資金150餘萬元,為“頤養之家”建設兜底保障,並透過積極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頤養之家”造血。比如,坑裡村大力發展蘑菇產業,預計每年將帶來30餘萬元的村級集體收入,為“頤養之家”的執行提供有力支撐。

老人們由獨居變成集居,村民間的距離更近了;透過倡導敬老愛老,子女與老人間的距離更近了;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工作中得到凸顯,黨員和群眾間的距離更近了。鵠山鎮“頤養之家”不僅為老人們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更溫暖了他們的心。

【來源:新餘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